切換導覽
繁
简
En
關於我們
香港桂冠論壇
使命
委員會
合作伙伴及贊助機構
聯絡我們
香港桂冠論壇
論壇概覽
參與的邵逸夫獎得獎者
科學總評審團
申請詳情
參加者常見問題
歷屆論壇
邵逸夫獎
簡介
邵逸夫獎得獎者
大眾與科學
科學探究
最新活動
過往活動
媒體中心
影片庫
圖片庫
新聞稿
通訊
搜尋...
2024年6月 第二十五期
盛放與凋零:人腦的神經元在重新進入細胞周期後迅速衰老
鞋帶問題 — 怎樣穿鞋帶才是最佳方法?
> 了解更多
2024年3月 第二十四期
新研發的高效能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系統 旨在減碳排放 促進邁向碳中和
透過改善腸道微生態紓緩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目前的研究進展
羊駝與奈米抗體
> 了解更多
2023年12月 第二十三期
星體連珠:銀河系中心令人驚訝的發現
指紋:判別個人身分的特徵
Wordle大揭秘:資訊理論101
> 了解更多
2023年10月 第二十二期
新記憶種類之證據以及對理解意識和感知之影響
太陽能系統與種植互補優勢
鈴盪:黑洞振盪的音樂
長片段游離DNA: 癌症檢測新路向
> 了解更多
2023年6月 第二十一期
用以對新航線所需燃料作出髙效預算的飛機燃料聚類估算模型
日常設備中的狗鼻子:採用透氣材料化學製成的新一代氣體感應器
從流感到新冠病毒病:是否需要每年接種SARS-CoV-2疫苗?
一個都不能遺漏:柵欄錯誤
> 了解更多
2023年3月 第二十期
考量人口因素的低噪音低燃油起飛軌跡連續優化研究
基於血液的 miRNA 測試:一種有望能及早檢測出多種癌症的工具
哈柏法:改變世界的化學反應
綠色彗星
> 了解更多
2023年1月 第十九期
預測那「不可知」
使用宇宙標準計時器測量宇宙
科學與科技在香港氣候行動的角色
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
> 了解更多
2022年11月 第十八期
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 憂壞參半的結果
茄汁的科學:從物理到微生物學
戰勝新冠肺炎的五星上將 – 口服藥和疫苗
> 了解更多
2022年9月 第十七期
綠氫熱潮下的技術難題及社會和生態影響
不容忽視的微小物質:看清現實,了解微塑膠如何污染我們的水域
這個隨機播放清單……不太隨機!
> 了解更多
2022年7月 第十六期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崔琦教授
研究決策的大腦
盛夏觀天
> 了解更多
2022年5月 第十五期
香港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必須是綠色的
大質量黑洞吞噬恆星:照亮黑洞的劇烈爆發天體現象
HINCare : 智能社區資源及時間銀行系統
> 了解更多
2022年3月 第十四期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高錕教授
暗物質
老化 - 所有生命的必然結局?
> 了解更多
2022年1月 第十三期
二戰以來香港天文台歷史
孿生質數猜想與博學者計劃
> 了解更多
2021年11月 第十二期
百年物理 – 賀楊振寧教授一百歲生辰
肥皂膜、極小曲面的趣談
> 了解更多
2021年9月 第十一期
香港子午線解密(二) - 尋找魔法石
利用逆問題窺探內部世界
氣凝膠 — 由空氣構成的物質及其特性
> 了解更多
2021年7月 第十期
香港天文台的早期歷史
平均場博奕應用淺談
流言終結者:黑洞篇
> 了解更多
2021年5月 第九期
氣候變化全球傾力應對
天氣預測的挑戰
香港子午線解密(一)
> 了解更多
2021年3月 第八期
預言經已成真?
多尺度動理學模型的不確定量化研究
長者的科技採用 – 新一代的精明老人
> 了解更多
2021年1月 第七期
相場模型及其高效數值方法
新冠病毒多角度
> 了解更多
2020年11月 第六期
一個蛋白質研究峰迴路轉的故事
2019新冠病毒疾病的臨床管理
> 了解更多
2020年9月 第五期
跨出疫苗的牽滯
IMMC 2020大中華區賽題
> 了解更多
2020年7月 第四期
氣候變化及其對香港的影響
IMMC 2020大中華區賽題
> 了解更多
2020年5月 第三期
2019年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研究
國際數學建模桃戰賽
> 了解更多
2020年3月 第二期
健康與社區
2018邵逸夫獎得獎者訪問 - 尚-盧.普吉教授
> 了解更多
2020年1月 第一期
唐偉章教授出席鳳凰衛視香港台節目
2019年最後一次日食
> 了解更多
此分類中沒有文章。如果子分類顯示於此畫面,表示有文章包含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