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桂冠論壇



歡迎大家來到香港桂冠論壇2022年7月份通訊。

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很高興宣佈首屆香港桂冠論壇將於2023年11月13-18日假香港科學園舉行。論壇委員會秘書處已經就最新的舉辦日期陸續通知有關持份者,特別是邵逸夫獎得獎者和已於2月經評審後被揀選出的二百多位首屆論壇青年科學家。有關首屆論壇的最新消息,請留意我們的網站社交媒體

在6月,我們舉辦了為期一週,名為「一日一影挑戰」的數碼攝影活動,旨在增加大眾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以及鼓勵他們更加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元素。活動於6月27日完滿結束,我們一共收到近200張不同種類的相片,經過論壇委員會秘書處的評分後,選出了14位得獎者。此外,我們邀請了在社交媒體的一眾天文和攝影發燒友,於7月12-15日拍攝本年最大的超級月亮,被論壇委員會選出的兩張相片已在今期通訊內文章「盛夏觀天」刊登。

首屆香港桂冠論壇的前奏活動之一 – 「科學界女強人 – 激發下一代力量」已經於7月26日順利舉行,活動聚集了8位知名本地和國際女性科學家及研究人員作演講和擔任嘉賓主持,以線上線下的形式與我們分享她們追求科學的經歷。我們亦十分高興邀請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馮又嫦教授,於百忙中抽空為我們預錄一節訪問,並於活動中播出。出席活動的各位女性科學家透過研討會和圓桌對談會,分享她們對女性在科研和科技領域面對的挑戰和機遇、對女性推進科學進步的見解以及她們如何管理和平衡事業與個人生活的經驗,並取得成果。相信近200位線上和現場的參加者在活動中獲益良多,特別是年輕女性,我們希望能夠激勵和裝備他們踏上科學研究之旅。

為延續論壇前奏活動,我們將推出新活動,「探索新視野」。我們已經開始和香港本地科學家/研究團隊聯絡,安排適合參觀的實驗室和科研設施,並將邀請香港高年級中學生參觀及與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對談,讓他們更了解香港最新的科研設施和真正實驗室的運作,以提升他們對科研的興趣。相關活動的詳情會稍後於我們的網站公佈,請密切留意。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崔琦教授



前言

在本刊第12期(2021年11月)及第14期(2022年3月)的通訊中,我們分別介紹了楊振寧教授和高錕教授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的卓越成就,他們倆與香港的密切關係,以及他們在香港的生活片段。

今期,我們將介紹另一位與香港淵源深厚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崔琦教授,談談他在薄膜的電氣特性、半導體微觀結構和固態物理方面的傑出貢獻,以及他在香港的中學生活。

崔琦教授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崔琦教授曾在諾貝爾基金會出版的自傳中提到 :「我傾向於將我的生活分為三個階段:在中國中部河南省一個偏遠村莊的童年時光、在香港的求學時段,以及來美國上大學後的歲月。」

在偏遠村莊的童年時光

1939年2月28日,崔琦於河南省一個名為范莊村的窮鄉僻壤出生。那年抗日戰爭尚未結束,范莊村飽受乾旱、洪水和戰爭的摧殘。

和當時大多數村民一樣,崔琦的父母目不識丁,從來沒有機會讀書識字。然而,即使在乾旱多發、烽火連天的艱苦日子裡,崔琦的父母仍竭盡全力照顧好孩子。崔琦在他的自傳中說 :「他們因文盲而受苦,他們的苦難使他們決心,即使付出一切代價,也不要讓孩子走上同樣的道路。」

崔琦在當地上小學,十歲畢業。由於附近沒有中學,他不得不輟學在家,幫父母幹農活,直到 12 歲。1951 年初,他的父母作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就是把他送到香港,一個連他們都不知道有多遠的地方,接受更好的教育。遺憾的是,崔琦的父母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相繼去世,自此一別,即成永訣。

 

研究決策的大腦



我今天要不要外出?我應該接受聘書嗎?我應該和這人結婚嗎?每天我們透過大腦就每一件瑣碎以至重要的事情做決定。大腦是人體能量需求最高的器官。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大腦也最為精密,特別是佔大腦前部分約30%的前額葉皮層。精密的大腦讓我們能夠做出各種具體或抽象的、短期或長期的、個人或社交的決定。最近,腦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和電腦科學家開始合作,希望了解決策過程背後的生物學基礎。解開大腦機制之謎不僅能指引我們作出更佳決策,還可揭示因精神病引致的決策障礙是如何產生和持續。

過去有不少有趣的個案可以展示大腦與心理活動之間的聯繫。其中,病人亨利‧莫萊森(Henry Molaison,也稱為HM)患有嚴重腦癇問題,並於1953年接受了切除海馬體手術來治療,當時海馬體這個大腦部分的功能尚未被確定。雖然HM的腦癇在手術後大大改善,但卻出現了另一問題,他無法形成某些新記憶。很不幸,在他餘生的55年中,他只能記得起1953年手術前發生的事情。另一個例子關於鐵路工人費尼斯‧蓋吉(Phineas Gage)。在1848年9月13日的意外中, 一根鐵棒從他的臉頰穿透頭部,對前額葉皮層造成大面積損傷。前額葉皮層是大腦的部分,我們將於本文其餘部分討論。令人驚訝的是,蓋吉不僅能活下來,智力更是完好無缺,但是性格卻表現出顯著變化。例如,他以往人緣不俗,但發生意外後,同事都覺得他莫明其妙,而且不再值得信賴。這些例子證明大腦和心理活動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啟發了當代腦神經科學的發展,包括大腦決策過程的研究。

 

作者: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周嘉鴻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羅俊傑先生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王敬鈞先生

盛夏觀天



滿月並不稀奇,然而你對這種自然現象又有多少了解呢?本文通過介紹不久前看到的兩次超級月亮,即6月14日的草莓月和7月14日的雄鹿月,帶你賞月觀星,遨遊天際。

月亮繞着地球轉,當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時,我們舉頭就可以看到月球的整個受照面。月亮看來又大又圓,這就是滿月。滿月多是黃白色的,紅中帶粉則較為罕見。其實,圓月升起或落下時,看來月色偏紅,這是由於被月球反射過來的光穿過大氣層來到地球時,大部分的光會被近地面的霧氣過濾掉,只剩下紅光可以直穿而過。月到圓時要開放心靈,讓月亮的清輝和靈性的知覺滲透心身。

在短短一個月内,我們看到了兩次「圓」美月色。草莓月指春天最後一個滿月或夏天第一個滿月,那時正好是草莓成熟採收的季節,因以為名。草莓月代表幸運,戀愛以及豐盛富饒。今年六月,你有否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呢?我猜有吧! 可惜當晚下起傾盆大雨,讓我們與超級月亮緣慳一面。 可幸的是,下一個非比尋常的滿月馬上就會到來。

草莓月後的三十天,我們迎來黃色的雄鹿月。雄鹿月這個獨特名稱源自雄鹿頭上一對發育成熟的犄角。雄鹿一年換一次角,脫落後重新長出來的角,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壯觀。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雄鹿月看來比草莓月大。這個現象很容易解答:月球繞行地球的軌道並不是完美的圓形而是橢圓形,軌道的偏心率大約為 5.5%。近地點(月球在其軌道上距離地球的最近點)和遠地點(月球距離地球的最遠點)差距頗大。因此,7月的超級月亮看起來比6月的大。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天文現象就是行星巡禮揭開序幕。有別於2020年的八星連珠,這次巡禮是20年一遇的水、金、火、木、土五星列隊。要觀察這次壯觀天象,用不着望遠鏡,單靠肉眼就能看見行星從東到南橫跨夜空。五星巡禮非常罕見,錯過了這次,就要在約20年後, 即2040年才能再遇。

話說回來,到底行星巡禮是什麽?行星巡禮一般指從地球仰望星空,看見行星在天幕的同一區域排成一列的天文現象。由於太陽系的行星並不是在同一平面上運行,因此不可能期望真的能看到行星在天空排成筆直的一條線。以上這些天文現象你是否有幸目睹?期望這篇小文讓你有所得着,我們9月再見。

2022年7月
梁絡維
拔萃男書院2022畢業班

圖片來源︰Ivy Fang, Li Man (桂冠論壇Facebook超級月亮快閃遊戲得獎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