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桂冠論壇



歡迎大家來到香港桂冠論壇2022年11月份通訊。

首屆香港桂冠論壇將於2023年11月13至18日舉行。於較早前舉行的報名活動,我們獲得踴躍回應,收到超過450份有效申請。為了加強論壇上的跨學科交流,我們現正舉行指定科學範疇的青年科學家招募活動,截止日期為12月18日。如你有意與包括榮獲邵逸夫獎的殿堂級科學家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學家作學術交流,請即按此閱讀更多有關香港桂冠論壇和相關申請資料。

而首屆香港桂冠論壇新一輪前奏活動系列的第二個活動「智者‧智講2.0」已經於11月9-11日在香港青年協會總部順利舉行。為期三日的活動匯聚了超過20位來自不同地域的知名科學家和學者,分別擔任研討會的演講者以及分享環節的嘉賓主持。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 JP亦抽空親臨現場出席開幕禮為活動揭開序幕。活動除了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數學科學這三大學科外,還有跨學科的氣候緊急狀態議題。在活動中,科學家和學者們除了分享他們的科學旅程外,他們就著投身科學和改變世界的寄語皆令到所有參加者有所啟發和反思。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 BBS, JP,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策略發展)陳偉儀教授,香港中學校長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溫家傑校長及香港理工大學常務及學務副校長及化學科技講座教授黃永德教授在首日的交流會上分別選擇了一個詞彙,「全心投入」、「好奇心」、「享受」和「思索」,作為投身科學研究的關鍵。

而在同日晚上的一個天文學線上對談會,2017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者西蒙‧懷特教授以一句寄語作總結︰「做一些令你興奮的事情並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如果你只相信你能看見的東西,這就不會有新的想法。」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可以生活,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希望令它生存下去,並持續到我們的下一代。」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副教授及課程主任戴沛權教授在聚焦於氣候緊急狀態的熱門話題討論為我們所作的總結。

今次活動一共吸引超過400名線上和現場的傑出科學家、年輕科學家和熱衷科學的學生參與,相信他們在活動中均有所得著。

另外,由創新科技署主辦一年一度的創新科技嘉年華也於10月22-30日在香港科學園順利舉行。香港桂冠論壇攤位的兩個虛擬實境體驗、自動平衡機械儀器示範、小遊戲和豐富獎品一共吸引近6,000人次蒞臨參與。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 JP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Christile Drulhe)女士在嘉年華首日也親臨我們的攤位並試玩虛擬實境體驗。我們很高興今年能夠再與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合作,他們提供了在嘉年華中呈獻的兩個獨特虛擬實境體驗的其中一個。錦上添花的是桂冠論壇的攤位在經過公眾投票後,獲得「我最喜愛展台」的第二名!

在剛過去的11月24日,桂冠論壇與九龍城區中學校長會合作,邀請了三位本地科學家,於創知中學為九龍城區中學生舉辦了聯校科學講座。講座有超過400位校長、老師和中學生參與,他們從科學家們的分享中都獲益良多。桂冠論壇將會積極與各區的中學校長會聯絡並舉辦同類型的講座,提升香港年輕一代對不同科學及科技領域的認識和興趣。

除了以上各個活動之外,香港桂冠論壇亦和香港投資推廣署合作,製作了一條宣傳短片,吸引世界各地科研人才來港發展科研事業。短片已經在桂冠論壇香港投資推廣署的網站和社交媒體發佈,如想進一步了解香港在這方面的優勢,切勿錯過!

在一連串的實體活動和宣傳後,桂冠論壇將於12月在線上社交平台舉辦網上活動和遊戲。有關活動資訊以及論壇最新的消息,記得留意我們的網站、社交媒體和下一期通訊!

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 憂壞參半的結果



為期兩周的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於2022年11月20日閉幕,評論員開始分析今次會議的得與失。

COP27最大的成就相信是各國就成立「損失與損害」基金達成協議。被視為受氣候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國家的一次勝利,這個幫助他們應對損失和損害的協議無疑是一個真正的突破。而在多年嘗試下均未能將這個議題列入COP議程後,今次的協議對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國家來說亦是一場勝仗。

儘管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1.5度之內的承諾仍然存在,但很多專家對於在2025年之前,達到全球碳排放峰值或最終宣言 - 推動逐步減少所有化石燃料這些事宜上缺乏進而展感到遺憾。

有關COP27的更多詳細資訊,可參閱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的網站

各國代表們開始離開沙姆沙伊赫,其中一些代表無疑乘坐私人飛機離開,就為了出席一場關於氣候的會議,產生大量碳足跡(COP26產生了約10.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及600多名化石燃料代表的出席可能不是以減少碳排放為首要任務,這些事宜必然會引起熱烈的爭論。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忽視會議訂立的任務,即是要實踐預防氣候災難所需的改變。就讓我們期待COP28在這方面會有更多的進展和行動!

2022年11月

 

茄汁的科學:從物理到微生物學



茄汁是一種不太友善的醬汁。以下是你把茄汁從雪櫃取出後發生的連環不幸事件:你嘗試倒出茄汁但不果,然後多次猛力拍打瓶底,但茄汁依然無動於衷,只好苦等一會後再來一次 — 啊 —!這次茄汁一下子從瓶裡射出,而你根本用不著那麼多茄汁。茄汁是用途廣泛的調味料,適合配搭不同食物,因此以上情境也許是茄汁愛好者習以為常的經驗。但為甚麼這樣的事情會一再發生呢?為甚麼只有茄汁會出現以上的情況?

作為有可變黏度流體的茄汁

我們想茄汁容易流動,但從雪櫃取出的茄汁卻是冰冷的,決不是容易流動的。這時在物理學上它可以被形容為黏滯(viscous),即不易流動 。與其待它解凍,大多數人會選擇用力敲打茄汁瓶的底部。根據牛頓黏滯定律,流體的流動速度應與施加的力成正比,但茄汁有觸變性(thixotropy)的特點,意思是茄汁變稀或變得容易流動的程度與施力是不成比例的,故此茄汁又被稱為非牛頓流體 。

為甚麼茄汁會有這樣的特性?由於分子間的吸引力或有大型分子充當物理障礙阻礙分子流動 ,黏滯流體裡的分子不能自由流動。至於茄汁,它95%的成分是由水和醋(乙酸)等等的小分子及鹽組成 ,但其觸變性正是由另外5%的成分所賦予的。

 

作者︰香港科技大學《科言》學生編輯胡適之
設計︰香港科技大學《科言》學生設計師林曉薏
翻譯︰香港科技大學《科言》總編輯劉劭行

戰勝新冠肺炎的五星上將 – 口服藥和疫苗



一般認為,以注射方式施藥比口服藥物更見療效,這是由於把藥物直接打入靜脈,藥物成分隨血液流轉全身,有助身體迅速吸收。因此,很多藥物,例如糖尿病藥、水痘和麻疹疫苗,以及近年採用的新冠病毒疫苗,都是以注射劑的方式推出。然而,鑒於各地相繼出現接種疫苗後染疫的個案,開發藥物以治療染疫病人有其必要。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口服藥物治療除了是無創性和程序簡單外,更新和更有效的口服藥物可增強吸收力和功效,所以製藥公司致力開發口服藥和口服疫苗,對抗不斷變種的新型冠狀病毒。下文將就新冠病毒口服藥物和口服疫苗展開討論。

世界各地已開發了多款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供患者在發病後服用,例如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輝瑞的帕克斯洛維德、葛蘭素史克的 Sotrovimab等。此類抗病毒藥物的運作原理是阻止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正常複製,減少總病毒量,從而減低重症風險。口服疫苗也有多款,包括尚在測試階段的Oravax和Vaxart。注射式疫苗的弊病在於人體在接種疫苗後21-28天才能產生抗體,或在接種數劑疫苗後方能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反之,一粒口服疫苗就能輕易解決以上問題。

回看香港,政府已購入莫納皮拉韋和帕克斯洛維德兩款抗病毒藥物。根據現行指引,60歲或以上有病徵的患者,不論有否接種新冠疫苗,一律可獲醫生處方口服抗病毒藥物。60歲以下高風險人士和長期病患者若在出現病徵五日內求診,不論有否接種新冠疫苗,只要沒有臨床上不適合的因素,都可獲醫生處方口服抗病毒藥物。為免延誤病情,該等人士染疫後應盡快服用口服藥物。再者,政府已陸續向私家醫生免費提供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以讓更多新冠肺炎患者獲得治療。然而,兩款藥物各有其服用限制。默沙東口服藥對胎盤發育及骨骼發展有不良影響,懷孕和餵哺母乳的婦女,以及18歲以下人士不宜服用;輝瑞口服藥則因可能導致血內藥物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不適合腎或肝功能較差的人士服用。

儘管口服抗病毒藥物有其利弊,但它將會是扭轉這場抗疫大戰的五星上將!在這場抗疫戰爭中,人們不論有否接種疫苗,都會因病毒及/或其衍生物/變種而染疫。這表示疫苗只是對抗病毒的武器之一,要戰勝病毒,還需要其他利器,而口服藥物正好能擔此大任。根據以色列醫療服務機構Israel Chalit Health Services的臨床研究,使用奈瑪特韋(帕克斯洛維德的成分之一),有助減少67%的新冠病毒患者住院率,以及減少81%的 65歲或以上新冠病毒患者死亡率。這些數據說明,口服抗病毒藥物能大大減低染疫重症率,對人類有莫大裨益,並將助人類在這場疫戰中反敗為勝。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拖之日久,各國應加快推出口服藥,以解民倒懸,為民造福。

 

作者︰香港大學一年級梁絡維
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