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桂冠論壇
歡迎大家來到香港桂冠論壇2022年5月份通訊。
在謹慎考慮本地和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狀況,以及本年下半年國際旅客能否在暢通無阻的情況下訪港後,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簡稱「論壇委員會」)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 將首屆香港桂冠論壇(簡稱「桂冠論壇」)再延期至2023年下半年舉行。
論壇委員會秘書處已就桂冠論壇延期事宜,與所有持份者聯絡,包括邵逸夫獎得獎者、青年科學家,以及本地和非本地學術伙伴,並逐一通知他們上述的延期決定。當確定明年論壇舉辦日期後,我們將會再作公告。
與此同時,為保持論壇的發展動力,秘書處已著手規劃一些新活動,並且籌備一系列線上活動,以便進一步在社區內加強推廣科學。秘書處將推出更多與科學相關的視頻和線上遊戲,以生動和非傳統的方式激發和提升公眾對科學與科技的興趣。其中一個線上遊戲是將在6月中旬舉辦的「A Photo A Day Challenge」,這是一個與科學有關的數碼攝影活動。另外,匯聚本地和國際知名女性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的線上線下活動 – 「科學界女強人 – 激發下一代力量」也將隨著2019冠狀病毒病相關防疫措施的放寬而重新啟動。有關活動的安排,請留意我們的網站和社交媒體。
為響應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以及提升大家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關注,我們製作了一系列名為「氣候的呼喚」的短片,首5集已經在我們的網站和社交媒體發佈,其他5集亦即將會與大家分享。此外,我們很高興得到低碳想創坊的支持,為我們撰寫有關氣候變化的文章,首篇文章亦在今期通訊內與大家分享。低碳想創坊是一間獨立非政府組織,致力培育及發展活躍的社群,並以香港的年青人和學生為重點,鼓勵他們通過創意、教育和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可持續的低碳生活。
2022年度邵逸夫獎三個獎項的得獎者名單已經於5月24日公佈,恭喜六位得獎者!特別恭喜瑞典和愛爾蘭,萊納特‧林德格倫教授和邁克爾‧佩里曼教授是首位在獲獎時分別在瑞典和愛爾蘭進行研究工作的邵逸夫獎得獎者。得獎者名單可參閱 邵逸夫獎網站。
最後,2022年5月14日是論壇委員會成立三周年的日子,藉著這個機會我們感謝一直以來給予我們很多支持的各界人士和機構以及參與我們活動的參加者。我們期待繼續與各界一起參與探索科學的旅程!
香港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必須是綠色的
全球新冠疫情與氣候變化,同樣顯露了人類社會全球性、系統性而複雜的危機,都需要我們進行相關科學研究,並同時採取行動減緩和適應其對社會各環節的干擾,以及對脆弱群體造成的嚴重影響。新冠疫情造成全球危機之際,溫室氣體排放一度下跌正好給我們啟示和契機,就是只有以綠色復甦的措施修復這個複雜的體系,才有機會提高我們對疫症和氣候變化兩者的韌性[1]。
2020年初開始,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爆發,尤其是對人口稠密的地區造成重大的公共衛生風險,也一度擾亂了全球生產和物流系統,並降低了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有科研人員監測了自2020年以來發表的數以百計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獻[2],都是試圖在新冠疫情下將空氣污染或碳排放水平與人體健康、生態環境的關係聯繫起來。然而,他們認為,要判斷新冠疫情是否減緩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並非易事,這不僅涉及病毒的傳染力和毒性、大氣和氣候系統本身,還涉及排放技術、氣象條件,經濟趨勢變化、社會體制及治理水平的因素。
新冠疫情下科學研究仍需長期觀察 未有定論
固然,在新冠疫情下,空氣污染排放受到運輸物流減少、社交距離限制以及政府強制封城的影響,直接使2020年的全球碳排放比2019年下跌了5.2%。部份學者整合了電力市場、健康和運輸物流的數據,指出了美國電力消耗的減少與新冠肺炎案例、社交距離和商業活動水平之間的密切相關[3]。不過,即使如此,到目前為止,相關科學研究只是處理了環境、人類和技術方面的問題,對於較難量化的體制和政策卻沒有那麼關注,例如實施封城的影響。就像不少研究新冠肺炎和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一樣,不少文獻將天氣和氣候因素與新冠肺炎傳播聯繫起來,卻沒有考慮相關的非環境因素,包括政策、社會體制和技術創新等。
此外,相關科學研究需要考慮到隨時間而變化的短期和長期因素。自從新冠疫情自爆發以來,隨著感染率的變化和政策的調整,每週的趨勢都在變化;新冠疫情還同時改變了體制和政策應對措施,包括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減緩、適應和反饋措施,反過來影響碳排放和氣候。許多人把重點放在量化短期影響上。量化社會回應的數據還很少,而且大多數分析都是前瞻性的。因此,隨著新冠疫情及其影響將會持續,長期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潛力很大。
隨著全球各地封鎖和社交距離措施的解除,碳排放已再次增加。到2021年,全球碳排放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排放水平[4]。顯然,2020年碳排放減少還不足以對全球氣候產生長遠的影響。即使仍在疫情期間,氣候變化的影響從沒有間斷,全球依然發生山火和洪水等災害,而病毒流行也存在氣候、溫度和人類行為的影響。筆者認為,科學研究的角色已經超過技術的創新,而是要研究增進了疫情下氣候變化和碳排放兩個系統的相互作用,但不能等到有概括性結論便要採取有效的政策行動回應。
作者︰
低碳想創坊研究員李育成先生
大質量黑洞吞噬恆星:照亮黑洞的劇烈爆發天體現象
現今天文學家們發現每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質量約為一百萬到十億個太陽質量的巨大黑洞。星系中的恆星因引力作用圍繞著黑洞旋轉。我們想要更多的了解這些大質量黑洞,比如測量它們的質量及自旋參數是如何,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研究黑洞的天體物理學以及宇宙學等等。然而這些大質量黑洞通常處於休眠狀態,以致我們難以觀測到它們或得到關於它們的信息。
在星系最中心的部位,恆星之間的相互引力作用有時會改變他們的原有軌道,甚至令到一些恆星被散射到離黑洞很近的位置。當恆星離黑洞過近時,黑洞重力產生的潮汐力可以強烈到撕破恆星,而產生“潮汐力瓦解恆星事件”。此時恆星被拉扯成一個狹長的星屑氣體帶,有一半的星屑會墜落入黑洞中。在這個過程中,星系中心會發出明亮的閃光輻射,有時在可見光波段,有時在X射線波段。天文學家建造了大型的巡天望遠鏡來捕捉這些信號,並通過分析它們來推斷出很多關於大質量黑洞的信息。
作者︰
香港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戴麗心博士
HINCare : 智能社區資源及時間銀行系統
背景
到2037年,香港長者人數估計將會佔1/3人口,達二百三十七萬人。隨著年齡和身體機能減弱,這些長者對個人支援服務(例如家居護理和外出接送等)需求,也會隨之顯著增加,但相關社會服務所需配套的人力資源,卻是一大問題。有些長者院舍甚至預示,他們將會面對70%的人手短缺,逼切需要義務工作者或兼職員工的幫助,來舒緩長者照顧服務的需求。過去幾年,社區互助文化的培育和社區資本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加。例如,在 COVID-19肆虐危機期間,向受影響家庭派送藥物、雜貨或膳食的義工服務,對我們的社會至關重要。
「社會科技與研究實驗室」(STAR Lab; https://star.hku.hk)是香港大學的一個團隊,旨在開發新的資訊科技,以服務社會。我們以發展“讓社會裨益的數據科學”為目標,用數據為基礎作研究,盼望可使公眾、非政府組織和政府受益。 STAR Lab 目前正與 20 多間非政府組織合作,發展與家庭和老年人相關的社區項目。
HINCare和智能時間銀行
STAR Lab過去三年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開發HINCare。這是一個鼓勵社區互助的移動應用程式。我們採用時間銀行的概念 -- 每個用戶都有個人賬戶,用以儲存他 / 她曾提供義工服務的時分(“時間積分”),而用戶可以使用這些時間積分,作日後購買其他服務之用
作者︰
香港大學 計算機科學系 鄭振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