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桂冠论坛



欢迎大家来到香港桂冠论坛2022年5月份通讯。

在谨慎考虑本地和全球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状况,以及本年下半年国际旅客能否在畅通无阻的情况下访港后,香港桂冠论坛委员会(简称「论坛委员会」)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 将首届香港桂冠论坛(简称「桂冠论坛」)再延期至2023年下半年举行。

论坛委员会秘书处已就桂冠论坛延期事宜,与所有持份者联络,包括邵逸夫奖得奖者、青年科学家,以及本地和非本地学术伙伴,并逐一通知他们上述的延期决定。当确定明年论坛举办日期后,我们将会再作公告。

与此同时,为保持论坛的发展动力,秘书处已著手规划一些新活动,并且筹备一系列线上活动,以便进一步在社区内加强推广科学。秘书处将推出更多与科学相关的视频和线上游戏,以生动和非传统的方式激发和提升公众对科学与科技的兴趣。其中一个线上游戏是将在6月中旬举办的「A Photo A Day Challenge」,这是一个与科学有关的数码摄影活动。另外,汇聚本地和国际知名女性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线上线下活动 – 「科学界女强人 – 激发下一代力量」也将随著2019新状病毒病相关防疫措施的放宽而重新启动。有关活动的安排,请留意我们的网站社交媒体

为响应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以及提升大家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关注,我们制作了一系列名为「气候的呼唤」的短片,首5集已经在我们的网站社交媒体发布,其他5集亦即将会与大家分享。此外,我们很高兴得到低碳想创坊的支持,为我们撰写有关气候变化的文章,首篇文章亦在今期通讯内与大家分享。低碳想创坊是一间独立非政府组织,致力培育及发展活跃的社群,并以香港的年青人和学生为重点,鼓励他们通过创意、教育和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可持续的低碳生活。

2022年度邵逸夫奖三个奖项的得奖者名单已经于5月24日公布,恭喜六位得奖者!特别恭喜瑞典和爱尔兰,莱纳特‧林德格伦教授和迈克尔‧佩里曼教授是首位在获奖时分别在瑞典和爱尔兰进行研究工作的邵逸夫奖得奖者。得奖者名单可参阅 邵逸夫奖网站

最后,2022年5月14日是论坛委员会成立三周年的日子,藉著这个机会我们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们很多支持的各界人士和机构以及参与我们活动的参加者。我们期待继续与各界一起参与探索科学的旅程!


香港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必须是绿色的



全球新冠疫情与气候变化,同样显露了人类社会全球性、系统性而复杂的危机,都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并同时采取行动减缓和适应其对社会各环节的干扰,以及对脆弱群体造成的严重影响。新冠疫情造成全球危机之际,温室气体排放一度下跌正好给我们启示和契机,就是只有以绿色复苏的措施修复这个复杂的体系,才有机会提高我们对疫症和气候变化两者的韧性[1]。

2020年初开始,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爆发,尤其是对人口稠密的地区造成重大的公共卫生风险,也一度扰乱了全球生产和物流系统,并降低了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有科研人员监测了自2020年以来发表的数以百计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献[2],都是试图在新冠疫情下将空气污染或碳排放水平与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关系联系起来。然而,他们认为,要判断新冠疫情是否减缓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非易事,这不仅涉及病毒的传染力和毒性、大气和气候系统本身,还涉及排放技术、气象条件,经济趋势变化、社会体制及治理水平的因素。

新冠疫情下科学研究仍需长期观察 未有定论

固然,在新冠疫情下,空气污染排放受到运输物流减少、社交距离限制以及政府强制封城的影响,直接使2020年的全球碳排放比2019年下跌了5.2%。部份学者整合了电力市场、健康和运输物流的数据,指出了美国电力消耗的减少与新冠肺炎案例、社交距离和商业活动水平之间的密切相关[3]。不过,即使如此,到目前为止,相关科学研究只是处理了环境、人类和技术方面的问题,对于较难量化的体制和政策却没有那么关注,例如实施封城的影响。就像不少研究新冠肺炎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一样,不少文献将天气和气候因素与新冠肺炎传播联系起来,却没有考虑相关的非环境因素,包括政策、社会体制和技术创新等。

此外,相关科学研究需要考虑到随时间而变化的短期和长期因素。自从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随著感染率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每周的趋势都在变化;新冠疫情还同时改变了体制和政策应对措施,包括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减缓、适应和反馈措施,反过来影响碳排放和气候。许多人把重点放在量化短期影响上。量化社会回应的数据还很少,而且大多数分析都是前瞻性的。因此,随著新冠疫情及其影响将会持续,长期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潜力很大。

随著全球各地封锁和社交距离措施的解除,碳排放已再次增加。到2021年,全球碳排放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排放水平[4]。显然,2020年碳排放减少还不足以对全球气候产生长远的影响。即使仍在疫情期间,气候变化的影响从没有间断,全球依然发生山火和洪水等灾害,而病毒流行也存在气候、温度和人类行为的影响。笔者认为,科学研究的角色已经超过技术的创新,而是要研究增进了疫情下气候变化和碳排放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但不能等到有概括性结论便要采取有效的政策行动回应。

 

作者︰
低碳想创坊研究员李育成先生

大质量黑洞吞噬恒星:照亮黑洞的剧烈爆发天体现象



现今天文学家们发现每个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质量约为一百万到十亿个太阳质量的巨大黑洞。星系中的恒星因引力作用围绕著黑洞旋转。我们想要更多的了解这些大质量黑洞,比如测量它们的质量及自旋参数是如何,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研究黑洞的天体物理学以及宇宙学等等。然而这些大质量黑洞通常处于休眠状态,以致我们难以观测到它们或得到关于它们的信息。

在星系最中心的部位,恒星之间的相互引力作用有时会改变他们的原有轨道,甚至令到一些恒星被散射到离黑洞很近的位置。当恒星离黑洞过近时,黑洞重力产生的潮汐力可以强烈到撕破恒星,而产生“潮汐力瓦解恒星事件”。此时恒星被拉扯成一个狭长的星屑气体带,有一半的星屑会坠落入黑洞中。在这个过程中,星系中心会发出明亮的闪光辐射,有时在可见光波段,有时在X射线波段。天文学家建造了大型的巡天望远镜来捕捉这些信号,并通过分析它们来推断出很多关于大质量黑洞的信息。

 

作者︰
香港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戴丽心博士

HINCare : 智能社区资源及时间银行系统



背景

到2037年,香港长者人数估计将会占1/3人口,达二百三十七万人。随著年龄和身体机能减弱,这些长者对个人支援服务(例如家居护理和外出接送等)需求,也会随之显著增加,但相关社会服务所需配套的人力资源,却是一大问题。有些长者院舍甚至预示,他们将会面对70%的人手短缺,逼切需要义务工作者或兼职员工的帮助,来舒缓长者照顾服务的需求。过去几年,社区互助文化的培育和社区资本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例如,在 COVID-19肆虐危机期间,向受影响家庭派送药物、杂货或膳食的义工服务,对我们的社会至关重要。

「社会科技与研究实验室」(STAR Lab; https://star.hku.hk)是香港大学的一个团队,旨在开发新的资讯科技,以服务社会。我们以发展“让社会裨益的数据科学”为目标,用数据为基础作研究,盼望可使公众、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受益。 STAR Lab 目前正与 20 多间非政府组织合作,发展与家庭和老年人相关的社区项目。

HINCare和智能时间银行

STAR Lab过去三年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开发HINCare。这是一个鼓励社区互助的移动应用程式。我们采用时间银行的概念 -- 每个用户都有个人账户,用以储存他 / 她曾提供义工服务的时分(“时间积分”),而用户可以使用这些时间积分,作日后购买其他服务之用

 

作者︰
香港大学 计算机科学系 郑振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