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桂冠論壇



歡迎大家來到香港桂冠論壇2023年12月份通訊。

由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主辦,李兆基基金全額贊助,以「匯聚頂尖思維 啟發科學成就」(Meeting of Inspirational Minds)為主題的首屆香港桂冠論壇(下稱 「論壇」),已於11月13至18日假香港科學園圓滿舉行。為期一周的論壇盛況空前,一共涵蓋三場精彩的專題演講、六場互相交流精闢見解的分科小組討論、兩場深度剖析全球趨勢話題的交流討論、兩場專題科學研討會,還有超過20場多元化的參觀和文化活動,其中包括四場在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區同步進行的邵逸夫獎得獎者與中學生對話,為香港開創先河的活動!部份論壇活動更設有網上直播,歡迎大家按此重溫相關內容。此外,論壇委員會於論壇舉行期間,特意為出席論壇的非本地媒體舉辦了一個「香港桂冠論壇傳媒導賞團」,讓他們更了解論壇內容及香港的科研發展,把這場大型科學盛事推向全球!有關傳媒導賞團,請參閱下一篇文章以了解更多。

論壇吸引超過2,400名參加者,成功匯聚來自世界各地在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大領域中具傑出貢獻的23位邵逸夫獎得獎者、全球來自近30個不同國家及地區近200名青年科學家及論壇大使、超過200位來自不同界別及機構的嘉賓和本地科學家,及超過1500位熱衷科學的中學生和公眾人士等。這次盛會讓彼此互相交流連結,從而建立跨世代、跨文化、跨領域的聯繫,啟發科學無限可能!論壇的精華相片及影片已上載至我們的圖片庫影片庫YouTube頻道,大家切勿錯過!

論壇活動涵蓋廣泛且多元的主題,參加者得以深入探討由天文學的重力波、黑洞、天文望遠鏡,數學科學的模空間、幾何學、分形,以至生命科學與醫學的基因、細胞、光遺傳學等各個領域的課題。論壇還設有由超過40位青年科學家主持的海報簡報和研究簡報環節,讓他們親自向邵逸夫獎得獎者講解其研究項目,並獲授予寶貴意見,令青年科學家們獲益良多。

從論壇舉辦期間以至結束,不少參加者對論壇給予正面評價,認為論壇是一個連接當代科學家與青年科學家的橋樑,對整體安排予以讚賞,並期望有機會參與下一屆桂冠論壇,實在令我們感到非常鼓舞。有邵逸夫獎得獎者表示,在國際會議上遇上的一般只會是自己科研領域的人士,但真正讓幾個科學領域的人聚首一堂,是非常罕見且難得的。另外,有邵逸夫獎得獎者認為,論壇匯聚多屆得獎者與青年科學家、學生們,其中一個概念是把前沿的科學和技術帶給大家,讓大家能了解當中的思維和應用,以改善人類的生活和體驗,是一個非常關鍵且重要的舉措。而青年科學家均表示透過參與論壇,從來自世界各地、從事不同領域的邵逸夫獎得獎者身上獲得啟發,認為他們分享於科研路上的心得和建議,甚具參考價值,更有不只一位青年科學家表示,對於追求熱衷之事將不會止步,並繼續其科研之路。

論壇得以成功舉辦,實有賴社會各界一直以來鼎力支持,論壇委員會在此衷心鳴謝以下單位:

主要贊助機構
李兆基基金

主要合作伙伴
邵逸夫獎

指定旅遊贊助
國泰航空

其他贊助

投資推廣署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南旋集團 西九文化區
小米集團

本地學術伙伴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都會大學 嶺南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大學

合作機構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 裘槎基金會
數碼港 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香港中學校長會
香港天文學會 香港天文台
香港科技園 香港科學館
香港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 香港太空館
政府新聞處 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
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 儒蓮教科文機構
香港恒生大學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
香港科學院 香港電腦教育學會
香港青年協會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
婦女基金會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論壇結束後,論壇委員會繼續「探索新視野2024」的籌備工作。桂冠論壇已連續第三年舉辦「探索新視野」,並會於來年1月至3月聯同香港本地科學家/研究團隊,為香港高年級中學生安排參觀其實驗室以及進行對談會。一如以往,活動旨在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和提問,了解科學家們的工作環境、實驗室的運作、科學家們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香港最新的科研項目等,藉此提升中學生對科研的興趣。

最後,桂冠論壇預祝大家新年進步,身體健康!

香港桂冠論壇傳媒導賞團



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於11月13至17日舉辦了傳媒導賞團,安排應邀的非本地傳媒機構代表出席首屆香港桂冠論壇的活動,包括專題演講、青年科學家海報簡報、分科小組討論、全球趨勢話題討論、邵逸夫獎得獎者與中學生對話等活動,讓傳媒友好了解論壇內容,親身體驗科研交流的氛圍。除了出席論壇活動,他們亦參觀了香港頂尖科研設施,例如InnoHK創新研發中心,與科研團隊對話,深入了解香港最新科研項目。此外,他們還參觀了香港著名地標,加深他們對香港的認識。

超過20位受邀傳媒分別來自中國來地,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亦有來自印度、肯亞、波蘭、南韓、泰國、英國、土耳其。不少媒體機構代表對於出席論壇活動及與邵逸夫獎得獎者深度對談表示高興,讓他們深入了解現今科研發展。部份媒體機構代表更表示,舉辦邵逸夫獎得獎者與中學生對話富有意義,認為論壇創造機會,使中學生能與獲獎科學家對話,了解他們的研究項目、當中遇到的挑戰等,有助他們規劃投身科研。

桂冠論壇感謝各個單位的支持及款待,令傳媒導賞團得以順利舉行,同時感謝科研團隊及機構代表詳細介紹各個研究項目及設施,當中包括:

  • 中藥創新研發中心 – 林成源博士及其研究團隊
  • 眼視覺研究中心 – 彭志剛博士及其研究團隊
  • 創新診斷科技中心 – 江培勇博士及其研究團隊
  • 幹細胞轉化研究中心 – 劉澎濤教授及其研究團隊
  • 數碼港
  • 香港科技園公司創科體驗館
  • 香港心腦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 – 陳葦恩教授及其研究團隊
  • 香港智慧建造研發中心 - 梁浩博博士及其研究團隊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The Henderson

論壇委員會期望是次導賞團能讓傳媒友好把論壇的資訊帶到世界各地,讓各個地方的民眾能認識這個跨世代、跨文化、跨領域的國際性科學交流盛會。

星體連珠:銀河系中心令人驚訝的發現



有些時候,科學家如果幸運的話,會在研究裏遇上一些奇異的事情,使得他必須退後一步,思考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本文正是要從事實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奇異的故事 — 有時候,真正的科學就是這樣產生的。

有時,我們會以新聞稿形式,發佈我們圑隊認為值得介紹的科學發現。以此吸引各界的採訪、引用,有時甚至會被瘋傳,此為我們的研究工作了正面宣傳。正如,2023年7月的一篇新聞稿被廣傳後,有人因此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大受歡迎的文章,也有一位在科學界裏很有份量的人士製作了一段長達 10 分鐘的 Youtube 視頻,介紹我們的研究,其觀看次數高達 10 萬次;美國天文學會 (AAS) 亦就該項研究製作了一段更為專業的 Youtube 採訪,其觀看次數更高於幾乎所有其他經美國天文學會的同行評審的主要學術文章的同類視頻。凡此種種,都顯示了這個「奇怪的科學結果」的重要性。對此,下文將作更清楚的講述。

 

作者:
香港大學太空實驗室總監及物理系教授 柏坤霆教授
香港大學太空實驗室研究助理 譚舒宇小姐

指紋:判別個人身分的特徵



簡介

在使用血液測試和DNA分析這些複雜方法之前,我們早已有一套簡單直接的方法來辨別身分,那就是我們經常在電影中看到或是通關會用到的指紋分析。指紋又稱為「皮嵴」(friction ridge skin),像我們的容貌一樣,它是我們獨一無二的特徵。可是你有想過為甚麼每個人的指紋都不同嗎?答案在於基因(尤其是控制四肢發育的基因)和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它們創造出能被分成三個類別的獨特皮紋圖樣(dermatoglyphic patterns):弧紋(arch)、箕紋(loop)和斗紋(whorl)。

圖一:指紋的三個類別:弧紋、箕紋和斗紋

指紋的形成

科學界對指紋形成有著不同理論,但皮膚學家傾向相信摺疊假說 [1]。皮膚組織由緊密連接的三層垂直結構組成,分別是表皮、基底層和真皮。頂層的表皮和底層的真皮細胞生長速度的差別在快速生長的基底層構成張力,使其在不同位置摺疊以釋放張力。細胞繼續在摺疊的地方增生的同時,不同拱起的摺疊會頗為隨機地集結成群,形成一條條皮嵴,產生指紋中獨特的皺褶圖案。

 

作者:
郭曉忠(低碳想創坊高級項目主任)
戴宇澄(低碳想創坊項目經理)

Wordle大揭秘:資訊理論101



 

上年網上遊戲Wordle的風潮席捲全球,大家的社交媒體好一陣子都被綠色、黃色和灰色的方格佔據。你可能見過朋友誇耀自己只猜了三次就已解開當天謎題,也有時會沮喪地抱怨當天只能以「X/6」飲恨作結,未能揭開當天謎底。當我們思考應用甚麼單字開始遊戲時,我們也許會很隨性地把一個五個字母長的任意單字填進空格,但其實這其實是一個科學問題。我們不難意識到有些單字比別的好,對我們稍後的猜測更為有利,譬如選擇「FUZZY」遠比「RAISE」不智,因為前者包括的字母遠比後者冷門。那麼,哪個單字才是能幫我們贏出遊戲的最佳選擇呢?

甚麼是Wordle?

我們假設讀者知道Wordle的運作方式,但如果你不知道的話,以下是懶人包。

Wordle的數據庫包含2,315個由開發者挑選,五個字母長作為答案的單字,也有大概13,000個被系統視為存在的有效單字(裡面除了2,315個作為答案的單字外,還包括許多不常用的單字)。每天程式都會從數據庫抽取一個單字作為當天遊戲的答案。如果你猜的單字包含答案裡有的字母,而該字母位於正確的位置上,該方格將會變為綠色;如字母正確,但位置錯誤,該方格將變為黃色;如答案並沒有包含該字母,方格則會變為灰色。

 

作者︰蔡蒨珩 香港科技大學《科言》學生編輯
設計︰付一乙 香港科技大學《科言》學生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