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桂冠论坛



欢迎大家来到香港桂冠论坛2023年12月份通讯。

由香港桂冠论坛委员会主办,李兆基基金全额赞助,以「汇聚顶尖思维 启发科学成就」(Meeting of Inspirational Minds)为主题的首届香港桂冠论坛(下称 「论坛」),已于11月13至18日假香港科学园圆满举行。为期一周的论坛盛况空前,一共涵盖三场精彩的专题演讲、六场互相交流精辟见解的分科小组讨论、两场深度剖析全球趋势话题的交流讨论、两场专题科学研讨会,还有超过20场多元化的参观和文化活动,其中包括四场在港岛、九龙、新界东、新界西区同步进行的邵逸夫奖得奖者与中学生对话,为香港开创先河的活动!部份论坛活动更设有网上直播,欢迎大家按此重温相关内容。此外,论坛委员会于论坛举行期间,特意为出席论坛的非本地媒体举办了一个「香港桂冠论坛传媒导赏团」,让他们更了解论坛内容及香港的科研发展,把这场大型科学盛事推向全球!有关传媒导赏团,请参阅下一篇文章以了解更多。

论坛吸引超过2,400名参加者,成功汇聚来自世界各地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大领域中具杰出贡献的23位邵逸夫奖得奖者、全球来自近30个不同国家及地区近200名青年科学家及论坛大使、超过200位来自不同界别及机构的嘉宾和本地科学家,及超过1500位热衷科学的中学生和公众人士等。这次盛会让彼此互相交流连结,从而建立跨世代、跨文化、跨领域的联系,启发科学无限可能!论坛的精华相片及影片已上载至我们的图片库影片库YouTube频道,大家切勿错过!

论坛活动涵盖广泛且多元的主题,参加者得以深入探讨由天文学的重力波、黑洞、天文望远镜,数学科学的模空间、几何学、分形,以至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基因、细胞、光遗传学等各个领域的课题。论坛还设有由超过40位青年科学家主持的海报简报和研究简报环节,让他们亲自向邵逸夫奖得奖者讲解其研究项目,并获授予宝贵意见,令青年科学家们获益良多。

从论坛举办期间以至结束,不少参加者对论坛给予正面评价,认为论坛是一个连接当代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的桥梁,对整体安排予以赞赏,并期望有机会参与下一届桂冠论坛,实在令我们感到非常鼓舞。有邵逸夫奖得奖者表示,在国际会议上遇上的一般只会是自己科研领域的人士,但真正让几个科学领域的人聚首一堂,是非常罕见且难得的。另外,有邵逸夫奖得奖者认为,论坛汇聚多届得奖者与青年科学家、学生们,其中一个概念是把前沿的科学和技术带给大家,让大家能了解当中的思维和应用,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体验,是一个非常关键且重要的举措。而青年科学家均表示透过参与论坛,从来自世界各地、从事不同领域的邵逸夫奖得奖者身上获得启发,认为他们分享于科研路上的心得和建议,甚具参考价值,更有不只一位青年科学家表示,对于追求热衷之事将不会止步,并继续其科研之路。

论坛得以成功举办,实有赖社会各界一直以来鼎力支持,论坛委员会在此衷心鸣谢以下单位:

主要赞助机构
李兆基基金

主要合作伙伴
邵逸夫奖

指定旅游赞助
国泰航空

其他赞助

投资推广署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
南旋集团 西九文化区
小米集团

本地学术伙伴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都会大学 岭南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教育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大学

合作机构

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馆 裘槎基金会
数码港 啬色园主办可观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馆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 香港中学校长会
香港天文学会 香港天文台
香港科技园 香港科学馆
香港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香港太空馆
政府新闻处 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
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 儒莲教科文机构
香港恒生大学 香港资优教育学苑
香港科学院 香港电脑教育学会
香港青年协会 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
妇女基金会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

论坛结束后,论坛委员会继续「探索新视野2024」的筹备工作。桂冠论坛已连续第三年举办「探索新视野」,并会于来年1月至3月联同香港本地科学家/研究团队,为香港高年级中学生安排参观其实验室以及进行对谈会。一如以往,活动旨在让学生透过亲身体验和提问,了解科学家们的工作环境、实验室的运作、科学家们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香港最新的科研项目等,借此提升中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最后,桂冠论坛预祝大家新年进步,身体健康!

香港桂冠论坛传媒导赏团



香港桂冠论坛委员会于11月13至17日举办了传媒导赏团,安排应邀的非本地传媒机构代表出席首届香港桂冠论坛的活动,包括专题演讲、青年科学家海报简报、分科小组讨论、全球趋势话题讨论、邵逸夫奖得奖者与中学生对话等活动,让传媒友好了解论坛内容,亲身体验科研交流的氛围。除了出席论坛活动,他们亦参观了香港顶尖科研设施,例如InnoHK创新研发中心,与科研团队对话,深入了解香港最新科研项目。此外,他们还参观了香港著名地标,加深他们对香港的认识。

超过20位受邀传媒分别来自中国来地,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亦有来自印度、肯亚、波兰、南韩、泰国、英国、土耳其。不少媒体机构代表对于出席论坛活动及与邵逸夫奖得奖者深度对谈表示高兴,让他们深入了解现今科研发展。部份媒体机构代表更表示,举办邵逸夫奖得奖者与中学生对话富有意义,认为论坛创造机会,使中学生能与获奖科学家对话,了解他们的研究项目、当中遇到的挑战等,有助他们规划投身科研。

桂冠论坛感谢各个单位的支持及款待,令传媒导赏团得以顺利举行,同时感谢科研团队及机构代表详细介绍各个研究项目及设施,当中包括:

  • 中药创新研发中心 – 林成源博士及其研究团队
  • 眼视觉研究中心 – 彭志刚博士及其研究团队
  • 创新诊断科技中心 – 江培勇博士及其研究团队
  • 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 – 刘澎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
  • 数码港
  • 香港科技园公司创科体验馆
  • 香港心脑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 – 陈苇恩教授及其研究团队
  • 香港智慧建造研发中心 - 梁浩博博士及其研究团队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 The Henderson

论坛委员会期望是次导赏团能让传媒友好把论坛的资讯带到世界各地,让各个地方的民众能认识这个跨世代、跨文化、跨领域的国际性科学交流盛会。

星体连珠:银河系中心令人惊讶的发现



有些时候,科学家如果幸运的话,会在研究里遇上一些奇异的事情,使得他必须退后一步,思考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本文正是要从事实的角度,来探讨这个奇异的故事 — 有时候,真正的科学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时,我们会以新闻稿形式,发布我们圑队认为值得介绍的科学发现。以此吸引各界的采访、引用,有时甚至会被疯传,此为我们的研究工作了正面宣传。正如,2023年7月的一篇新闻稿被广传后,有人因此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大受欢迎的文章,也有一位在科学界里很有份量的人士制作了一段长达 10 分钟的 Youtube 视频,介绍我们的研究,其观看次数高达 10 万次;美国天文学会 (AAS) 亦就该项研究制作了一段更为专业的 Youtube 采访,其观看次数更高于几乎所有其他经美国天文学会的同行评审的主要学术文章的同类视频。凡此种种,都显示了这个「奇怪的科学结果」的重要性。对此,下文将作更清楚的讲述。

 

作者:
香港大学太空实验室总监及物理系教授 柏坤霆教授
香港大学太空实验室研究助理 谭舒宇小姐

指纹:判别个人身分的特征



简介

在使用血液测试和DNA分析这些复杂方法之前,我们早已有一套简单直接的方法来辨别身分,那就是我们经常在电影中看到或是通关会用到的指纹分析。指纹又称为「皮嵴」(friction ridge skin),像我们的容貌一样,它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特征。可是你有想过为甚么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吗?答案在于基因(尤其是控制四肢发育的基因)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创造出能被分成三个类别的独特皮纹图样(dermatoglyphic patterns):弧纹(arch)、箕纹(loop)和斗纹(whorl)。

图一:指纹的三个类别:弧纹、箕纹和斗纹

指纹的形成

科学界对指纹形成有著不同理论,但皮肤学家倾向相信折叠假说 [1]。皮肤组织由紧密连接的三层垂直结构组成,分别是表皮、基底层和真皮。顶层的表皮和底层的真皮细胞生长速度的差别在快速生长的基底层构成张力,使其在不同位置折叠以释放张力。细胞继续在折叠的地方增生的同时,不同拱起的折叠会颇为随机地集结成群,形成一条条皮嵴,产生指纹中独特的皱褶图案。

 

作者:
郭晓忠(低碳想创坊高级项目主任)
戴宇澄(低碳想创坊项目经理)

Wordle大揭秘:资讯理论101



 

上年网上游戏Wordle的风潮席卷全球,大家的社交媒体好一阵子都被绿色、黄色和灰色的方格占据。你可能见过朋友夸耀自己只猜了三次就已解开当天谜题,也有时会沮丧地抱怨当天只能以「X/6」饮恨作结,未能揭开当天谜底。当我们思考应用甚么单字开始游戏时,我们也许会很随性地把一个五个字母长的任意单字填进空格,但其实这其实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不难意识到有些单字比别的好,对我们稍后的猜测更为有利,譬如选择「FUZZY」远比「RAISE」不智,因为前者包括的字母远比后者冷门。那么,哪个单字才是能帮我们赢出游戏的最佳选择呢?

什么是Wordle?

我们假设读者知道Wordle的运作方式,但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以下是懒人包。

Wordle的数据库包含2,315个由开发者挑选,五个字母长作为答案的单字,也有大概13,000个被系统视为存在的有效单字(里面除了2,315个作为答案的单字外,还包括许多不常用的单字)。每天程式都会从数据库抽取一个单字作为当天游戏的答案。如果你猜的单字包含答案里有的字母,而该字母位于正确的位置上,该方格将会变为绿色;如字母正确,但位置错误,该方格将变为黄色;如答案并没有包含该字母,方格则会变为灰色。

 

作者︰蔡蒨珩 香港科技大学《科言》学生编辑
设计︰付一乙 香港科技大学《科言》学生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