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桂冠論壇

歡迎大家來到香港桂冠論壇9月份通訊。

首屆香港桂冠論壇(桂冠論壇)於9月14日開始接受公開申請,至2020年12月13日結束。

截至今日,我們已收到超過20名邵逸夫獎得獎者的積極回應,包括多位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得獎者,他們將參與桂冠論壇。立即申請成為200位青年科學家之一,參加桂冠論壇並與他們互動交流,啟發科學靈感。這是一個全球的招募,來自世界各地符合條件的青年科學家可通過此連結填寫並提交申請。有關桂冠論壇和青年科學家報名的詳細資料,可參閱我們的網站

另一方面,為擴闊年輕一代和公眾的知識領域,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培育自我探索和自我學習的文化、鼓勵觀察周邊的環境、增進對科學力量及其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的理解,論壇委員會將於10月份在Facebook推出一個名為「科學奪寶奇兵」的網上問答遊戲。透過參加遊戲及回答不同的科學問題,參加者將有機會贏取豐富獎品。我們得到各方面對遊戲的協助,包括小米集團贊助遊戲的大部份獎品;及本地大學學者:香港科技大學的陳鈞傑博士、香港浸會大學的梁湛輝博士和何觀陞博士為我們提供不同的科學問題和答案。第一輪遊戲將於2020年10月6日開始,密切留意我們的社交平台以了解更多。

特別祝賀盧煜明教授

社會中很多人都擁有和我們一樣的願景和使命,就是提升年輕一代對不同科技領域的認識和興趣,其中一位是剛榮獲「2021年科學突破獎」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盧煜明教授。盧教授曾經說過:「我希望未來有更多年輕人投身創新科技行列,和我們一起努力,改變和影響世界。」

盧教授榮獲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2021年科學突破獎 – 生命科學獎」,以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革命性貢獻,可及早診斷唐氏綜合症及多種遺傳病。現時全球每年有超過90個國家逾七百萬名孕婦受惠。

桂冠論壇在此特別恭喜盧教授!

盧教授將與桂冠論壇分享他追求科學的旅程,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他的經驗,請關注我們的社交媒體。

跨出疫苗的牽滯

新冠病毒漫延全球,至今已超過半年,仍未見緩減趨勢。疾病的防治,歷來倚靠先進社會專家領導,找出病源,統一治療方案,掌握康復期善後,預防再發。且看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至今,仍未有一致接受的治療藥物:治流感、愛滋、瘧疾病經典,還有傳統類固醇都嘗試過;新藥當然少不了,眾說紛紜。學者固然發表偉論,政客官僚,忍不住信心十足,說了再算。至於受染人群,年齡規範:老、病必然吃虧,青壯滿以為幸免,但隨着疫情的擴散,很快便理想幻滅,原來什麼年齡都可以被選中。

發展從未停止的世界,歷來都沒有真正的公平,先進和落後,以經濟實況衡量,很容易看得出。一些健康有關數字,顯然代表客觀情況。壽命的估計,傳染病的染病率等,一向都是經濟強國比較窮國好得多的。這次世紀大瘟疫,各國實況,無論經濟先進或落後,受害情況竟然大相逕庭!實際和發展中的數字,竟看見富甲天下的美國和一些歐洲強國,染病和死亡的比例竟差於小國,足見這疫症的神秘!

作者︰梁秉中教授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外科碩士、香港骨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骨科)、香港中文大學理學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終身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臨床研究中心總監
藥用植物應用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

2015邵逸夫獎得獎者訪問 - 威廉•伯魯奇先生

2015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頒予天文學家及太空科學家威廉•伯魯奇先生以表彰他構思及領導開普勒計劃;這計劃大大增進了人類對太陽系外行星系及恒星內部的認識。

2015年9月,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與威廉•伯魯奇先生進行了一次訪問。我們很高興得到香港天文學會提供訪問內容與大家分享。

文: 
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組長梁振聲博士
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資深會員馮寶基老師
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資深會員吳國偉先生

 

IMMC 2020 大中華區 - 網絡新聞可信度測評

在中華國際數學建模挑戰賽(IM2C)委員會和參賽學校的協助下,我們在7月份通訊中分享2020年度中華區賽事的其中一個賽題和得獎論文,今次我們會繼續分享賽事的另一個賽題 – 網絡新聞可信度測評。

曾經有人說過︰「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可走遍半個世界。」這情形再沒有比網絡媒體時代來得更真實了。謬誤信息可以迅速觸及成千上萬乃至數百萬的讀者,全球對網絡新聞可信度的關注日益增長。網絡新聞可信度測評已成為關乎信息生態系統健康的緊迫挑戰,每一位身居其中的數碼時代公民都受到影響。IM2C將此作為基礎,為中華區中學生設立賽題。

北京市十一學校團隊以此問題的建模方案論文榮獲2020年度IM2C中華區特等獎。

 

火星探索(III)
Exploration of Mars (III)

在上一期的通訊中提到,中國、阿聯酋和美國都在2020年7月時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探測任務,原因是為了趕及地球跟火星的發射窗口。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只是探測任務的開始,在這期的通訊中,我們就來看看其他有關火星探索的事。

什麼是「窗口期」?
火星和地球的公轉周期並不相同,兩個星球的公轉軌道距離最接近時就是發射窗口期,探測器在這個時候發射可以縮短航行時間,而今年(2020年)10月14日將出現「火星衝日」的天文現象,屆時火星、地球和太陽所處的軌道位置將形成一條直線,火星和地球的距離也將最接近,所以十分適合進行火星探測任務。考慮到地球和火星的距離以及這兩個星球環繞太陽公轉的速度,最佳的火星發射窗口期就是「火星衝日」之前兩個月左右,即2020年的7月至8月中旬。這樣的火星窗口期每26個月才會出現一次,錯過這次則要等到兩年後,所以各國都爭取在這段時期開展火星探索任務。

火星探測器需要經歷最少7個月的太空航行才能到達火星,即是說這個發射器要大概在2021年的2月,才抵達火星所在位置。

前往火星
火星和地球的最近距離約有5500萬公里,但最遠時會超過4億公里。要提升任務成功的機會,除了爭取在發射探測器的最佳發射窗口期發射外,燃料亦是重點之一。為了減少探測器的體積和重量,科學家們需要從燃料下功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減少使用和攜帶燃料。德國工程師瓦爾特.霍曼在1925年時以數學推論出「霍曼轉移軌道」,對理解軌道力學和太空航行任務作出重要貢獻。

霍曼移動軌道是一種軌道轉換方式。在第一次加速時,太空船先從本來的軌道轉移到一個橢圓的軌道,當它到達橢圓軌道的遠拱點時就再次加速,進入目標軌道。太空航行時,轉移軌道會消耗大量燃料,火星探測器若利用到霍曼轉移軌道來航行,在發射後只需兩次加速轉移軌道便可以進入火星的航道,大大節省了太空航行時所需的燃料和時間。

在人類探索火星的歷史裡,約一半的探索任務以失敗告終,期望在2020年的火星年中所進行的探索火星任務能創出新的里程碑。

相片來源:
Leafn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