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漫延全球,至今已超過半年,仍未見緩減趨勢。疾病的防治,歷來倚靠先進社會專家領導,找出病源,統一治療方案,掌握康復期善後,預防再發。且看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至今,仍未有一致接受的治療藥物:治流感、愛滋、瘧疾病經典,還有傳統類固醇都嘗試過;新藥當然少不了,眾說紛紜。學者固然發表偉論,政客官僚,忍不住信心十足,說了再算。至於受染人群,年齡規範:老、病必然吃虧,青壯滿以為幸免,但隨着疫情的擴散,很快便理想幻滅,原來什麼年齡都可以被選中。

發展從未停止的世界,歷來都沒有真正的公平,先進和落後,以經濟實況衡量,很容易看得出。一些健康有關數字,顯然代表客觀情況。壽命的估計,傳染病的染病率等,一向都是經濟強國比較窮國好得多的。這次世紀大瘟疫,各國實況,無論經濟先進或落後,受害情況竟然大相逕庭!實際和發展中的數字,竟看見富甲天下的美國和一些歐洲強國,染病和死亡的比例竟差於小國,足見這疫症的神秘!

學者和政府,經過半年多的失望,實在無法可施,層出不窮的防治方案:不同嚴緊度的隔離政策、戴口罩、積極檢驗病毒等,其實對控制疫情都有好處,但沒有杜絕把握。各方逆來順受,積極做點可做的公共衛生工作而已,耐心等待冠毒的消退。

我們沒經歷過1918的全球流感瘟疫,據歷史記載該疫延綿兩年多,嚴重起伏十八個月,之後零星個案,至1920都有發生。在過去四、五十年,流感瘟疫在美國和亞洲,特別是中國,極普遍,一般連續數月,自然消失。香港十七年前的「沙士」,記憶猶新,經歷嚴峻的一百多天,之後共約半年消失。若以1918全球流感最嚴峻期的約九個月,比較今天的COVID-19,今天的慘狀,直趨當年。當前大家共享的恐懼,醫療界的恐慌,各地政府醫療設施追不上病者需要的恐慌,經濟萎縮的恐慌,已超越了歷史年代。每個人心中牽掛:厄運究竟什麼時候完結?(1)

各地政府廣泛宣揚的是:疫苗快出場了!世界各地,據說有超過120家研發單位,日以繼夜為疫苗拼命。各地(包括我國)都有領先報道:已完成一、二期研究,即安全和劑量測試,可以開展三期臨床測試了。一些政府和所屬製藥公司已簽定合約,成功後獲優先供應。我國說:可以給全世界提供。遲來的報道,畢竟也振奮人心。控制疫情的希望,繫於疫苗了。

疫苗的基本要求

疫苗不錯解決了不少傳染病的問題。且看天花,已因疫苗不再出現。小孩飽受折磨的傳染病:麻疹、破傷風、百日咳、白喉、小兒麻痹,出生後兩年內使用疫苗預防接種,已經絕跡。特別小兒麻痹疫苗,用口服法,簡單方便。(2)

成功的例子令大部份人相信,疫苗便是有效地針對傳染病的妙法。可是需知道,還有很多傳染病,未能用疫苗解決。愛滋病經四十多年努力,仍未有疫苗;肺結核經七十年改進,仍未能有效預防;還有流感疫苗,只提供30-50% 效果;寄生蟲病,包括瘧疾及血吸蟲等,仍未有疫苗。(3)

COVID-19疫苗,經過了初步安全(一期)及劑量(二期)實驗合格,等於有效嗎?預見數月後上市是可能的,效果呢?

事實上,控制感染的有效疫苗的標準要求早已被證明(2)。下表提供了簡單摘要:

有效疫苗的特點
安全 疫苗本身不能引起疾病或死亡
免疫保護 疫苗必須預防因接觸病原體而引起的疾病
提供持續的保護 預防該疾病必須持續數年
誘發中和抗體 一些病原體(例如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了無法替代的細胞(例如神經元)。中和抗體對於預防此類細胞的感染至關重要
誘發保護性T細胞 通過細胞介導的反應可以更有效地處理某些病原體,尤其是細胞內的病原體
實際考慮 每劑成本低,生物穩定性好,易於使用和副作用少

疫苗製作的免疫學專家,早已定出特殊作用的疫苗的五個標準。

  1. 接種必須安全,對受者不導致疾病或傷亡。今天COVID-19 疫苗已獲證享有短期的安全性,一般是說三個月的觀察,之後仍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的。短期的安全是指三個月,而長期是指六至九個月。過去有一些疫苗曾有不良影響超過更長的時間。
  2. 疫苗的免疫保護,必須針對目標病毒,即COVID-19,不是一般性的免疫增強。要證明此點,必須在疫區招攬受染高危者或初染病者測試。相信目前眾多研發單位,仍未達到此階段,或正在籌劃中。
  3. 疫苗必須具備長期的免疫保護作用,此乃長期工作。
  4. 疫苗必須引導特殊針對性的抗體產生,即抗COVID-19抗體。此亦有待臨床測試證實。
  5. 若能證實T細胞作用獲有效提升,乃屬更佳的療效保證。目前各研發者,可能在實驗室內已信心十足,但仍需臨床佐證。

按上述原則分析,令人振奮的疫苗報導,所欠資料尚多,必須假以時日佐證。安定人心的作用背後,實事求是的工作多的是。

還有另一問題,乃屬接種的形式。若能使用口服渠道,方便快捷。可惜口服疫苗困難重重,特別是我們這刻對疫苗的渴望,更難矣。

體內的免疫能力

以上的討論,限於特殊針對性的,針對防禦COVID-19病毒的辦法,即是現代醫療系統一擊即中(成功的話)的絕招。我們殷切期望成功,同時擔心不成功怎辦?

其實免疫系統掌握着抵抗入侵的病菌病原的種種辦法,一般都成功堅守,只是碰上異乎尋常的病毒,方寸盡失。COVID-19 的今天,已造成史無前例的恐慌,我們殷切期望一擊即中的疫苗,同時應該準備願望成空的補救。補救就在那一般性的免疫抵禦能力的提升,雖未能單一靶向,克服COVID-19外侵,是否可以把整體的、非針對性的抵抗力量增加呢?我們常見一家人中,只一位染疫,其他健康,不就是證明健康的抵禦力優良者,抵擋得住嗎?

一般性的免疫抵禦:從接觸病毒開始,增加分泌,如鼻液、痰液,增加內含清菌成份,給體內T細胞抗毒能力和數量增加,拖長準備時間;到接觸搏鬥展開時,不斷堅守待援。這些現象並非幻想出來,其實是每個人必具條件,早在有關文獻報導,戰勝者若無其事,戰敗者淪為病患而已。

一般性免疫抵禦的功能,可以客觀地推動增強嗎?有關文獻同樣有不少報導。雖然體內的抵禦能力沒有疫苗一擊即中的震撼,但具體的免病、保健康成果是必然的,否則人類的毁滅早已發生了。傳染病學的一種現象分析,說瘟疫發展一段時間之後,可見群性免疫 (Herd Immunological Defense) ,不再增加病例,其實論點有相似地方。

疫苗外的預防

今天的醫療界,高度肯定單靶向治療,作為唯一方向,原則性地否定了整體性考慮。響往疫苗,整體性提升免疫力變得不重要。2017-19年,當COVID-19 瘟疫還未到臨,美國哈佛大學學者提供了大量學術證據,說明維生素D對呼吸道感染(傳染病)具備預防作用,即整體性提升免疫抵抗微生物作用。多年發現,地球北部地區,冬春天氣寒冷,日照短少,居民(特別兒童)患感冒大增。日照短少,影響了維生素 D 的自然製作,促成呼吸道感染。之後,很多的動物實驗都能證實維生素 D確有提升一般免疫能力,抗感冒的機理。(4)

哈佛專家的討論,給我們很大的鼓舞,那是整體觀的論述!隨著COVID-19繼續惡化,各界容納不下整體觀預防的論調,一切歸疫苗了。哈佛專家的呼籲,很快沉寂。

傳統中醫藥與免疫防禦

傳統醫學如中藥,有不少記錄免疫抗病的研究。某程度上,亦已享有一點關注,正鼓勵着我們借此大疫天機,作出研究貢獻。比如說:把我們熟悉的一些預防性 、免疫支撐性極高的中藥,混同維生素D研究,佐證其整體免疫自衛的協同作用。

多年來,我們關注傳統中藥的免疫功能。傳統中醫藥強調人體生理的整體平衡和諧,促成無病的健康境界,那怕在治療當中,也不忽略器官整體功能的照顧。使用現代免疫學思維,傳統醫學的進取重點,正是免疫功能的平衡和諧:人體免疫功能不濟乃百病叢生;免疫功能過盛乃導致自體免疫病(如風濕類病)。我們研究所的項目選擇,一向以免疫思維帶動。

本世紀初,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與我們合作,找尋提升免疫功能以抵消癌細胞增長的中草藥,結果選中了五種深入研究。常言中藥 “補氣”乃屬提升免疫能力;“血瘀”乃拖累免疫能力無疑。研究結果,頗能提供佐證:如黄芪補氣,乃提升免疫功能之表表者。之後,我們使用免疫思維研究支持治療敏感病、傳染病等的中草藥。

十七年前,香港沙士疫情中,我們配製了簡單預防性藥方(補肺湯),給 2,000 多名醫院工作的高危接觸者服用兩周,目的在一般性地提升他們的免疫能力,抵抗病毒感染。疫情過後,檢視醫院高危接觸者的染病情況:曾服用配給預防配方補肺湯者,未有感染案例;相對未能服用者,0.4% 感染。(5) 良好的結果,給我們很大的鼓舞,傳統中藥於病毒感染的使用和預防性的領域,立刻顯示曙光。

“補肺湯”的配方內容:預防宗旨出自玉屏風散,以黃芪為主的補氣元素,配以南方常用於輕性 “外感” 的桑菊藥方便成-服:志在抵擋感染,治未病預防,不治已成呼吸道感染的護身補充劑。

結論

本年 COVID-19 發病以來,各方訊息不絕,其中有關中藥治療者充積。細察報導內容,藥方複雜,強調對入院病人治療的好處,卻未見預防感染的研究計劃。再者,現時各方將防禦疫症的角色寄望於疫苗的研發。現在可能是適當的時候,認真地研究免疫系統的一些標準普遍之處,並將它納入即將展開的硏究計劃,不單只是防禦新型冠狀病毒,還防禦其呼吸系統感染。即使當有效的疫苖硏製成功,那些不論有沒有接種疫苗仍有風險的人仍會有所裨益。此情此景,正積極鼓勵我們多作貢獻,往中藥預防的方向努力。多月來研究方案,已大有眉目,陸續在各學術雜誌發表。(6-10)

緊記:當頑劣的病毒到達人體的呼吸系統的閘門時,會遇到僅有以標準盾牌和棍棒作守衞的哨兵。他們並沒有強弓利箭和過往經驗,更沒有應許的子彈。但這些經妥善訓練,妥善供應和妥善準備的哨兵是可以保護我們的系統安全整潔,我們即使飽受焦慮仍可以安然渡過,所以我們的工作是要透過由秉承傳統的簡單方法去強化這些哨兵。

行文之前,偶見網上相傳,非洲疫情活躍可憂,島國馬達加斯加總統Rajoelina,大力宣揚草藥配方的抗疫作用。細想該國與印度關係密切,或許印度有草藥,可以預防感染。亞非一洋相隔,竟似所見略同。

疫苗佯作救命草
憂似遲來未有緣
萬千庶黎窩居處
茱萸導引好堅持

 

參考


  1. What Happened in China during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Cheng KF, Leung PC. International J. of Inflections Diseases (2009) 11, 360-364.
  2. Immunological principles of vaccination. Ada GL. Lancet 1990, 335:523-526.
  3. Immunology. Janeway CA. Garland Publisher USA p.579.
  4. Study Confirms Vitamin D protects against Cold and Flu. Mc Greevvey S, Morrison (2017). Harvard Gazette Oct 2019.
  5. Using herbal medicine as a means of prevention: Experience during the SARS crisis. Lau TF, Leung PC, Wong V. 2005. Am J Chin Med. Vol 33(3) 345-356.
  6. What can we do for the Personal Protection against the CoVID-19 infection? Immuno-boostering Specific Supplement could be the Answer. Ben Chan, CK Wong, Ping Chung Leung. J Emerg Med Trauma Surg Care 2020, 2: 007.
  7. What do we expec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VID-19 Pandemic? Leung Ping-chung, Chan Chung-lap Ben, Wong Chun-kwok.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Journal, 2020, Vol 3, Issue 1.
  8. A Response to Massimo Bonucci’s Editorial: COVID-19 Outbreak: How to Use Current Knowledge to Better Treat. Ping-Chung L. EJMO DOI: 10.14744/ejmo.2020.46269.
  9. Clinical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urrent COVID-19 Crisis and Related Research Planning. Ping-Chung L, Chung-Lap Ben C, Chun-Kwok W. Clin Res Infect Dis (2020). 5(1): 1054.
  10. Epidemic Diseases and Chinese Medicine - From Ancient to Current Time. Leung Ping-chu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Infection Diseases 1: 001. 10.29011/JTMID-101.100001.

作者︰梁秉中教授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外科碩士、香港骨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骨科)、香港中文大學理學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終身講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臨床研究中心總監
藥用植物應用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