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桂冠论坛

欢迎大家来到香港桂冠论坛9月份通讯。

首届香港桂冠论坛(桂冠论坛)于9月14日开始接受公开申请,至2020年12月13日结束。

截至今日,我们已收到超过20名邵逸夫奖得奖者的积极回应,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得奖者,他们将参与桂冠论坛。立即申请成为200位青年科学家之一,参加桂冠论坛并与他们互动交流,启发科学灵感。这是一个全球的招募,来自世界各地符合条件的青年科学家可通过此连结填写并提交申请。有关桂冠论坛和青年科学家报名的详细资料,可参阅我们的网站

另一方面,为扩阔年轻一代和公众的知识领域,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培育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的文化、鼓励观察周边的环境、增进对科学力量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的理解,论坛委员会将于10月份在Facebook推出一个名为「科学夺宝奇兵」的网上问答游戏。透过参加游戏及回答不同的科学问题,参加者将有机会赢取丰富奖品。我们得到各方面对游戏的协助,包括小米集团赞助游戏的大部份奖品;及本地大学学者:香港科技大学的陈鈞杰博士、香港浸会大学的梁湛辉博士和何观升博士为我们提供不同的科学问题和答案。第一轮游戏将于2020年10月6日开始,密切留意我们的社交平台以了解更多。

特别祝贺卢煜明教授

社会中很多人都拥有和我们一样的愿景和使命,就是提升年轻一代对不同科技领域的认识和兴趣,其中一位是刚荣获「2021年科学突破奖」的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卢煜明教授。卢教授曾经说过:「我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创新科技行列,和我们一起努力,改变和影响世界。」

卢教授荣获有「科学界奥斯卡」之称的「2021年科学突破奖 – 生命科学奖」,以表扬他凭借血浆DNA诊断技术,开创「无创产前诊断」方法的革命性贡献,可及早诊断唐氏综合症及多种遗传病。现时全球每年有超过90个国家逾七百万名孕妇受惠。

桂冠论坛在此特别恭喜卢教授!

卢教授将与桂冠论坛分享他追求科学的旅程,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他的经验,请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

跨出疫苗的牵滞

新冠病毒漫延全球,至今已超过半年,仍未见缓减趋势。疾病的防治,历来倚靠先进社会专家领导,找出病源,统一治疗方案,掌握康复期善后,预防再发。且看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至今,仍未有一致接受的治疗药物:治流感、爱滋、疟疾病经典,还有传统类固醇都尝试过;新药当然少不了,众说纷纭。学者固然发表伟论,政客官僚,忍不住信心十足,说了再算。至于受染人群,年龄规范:老、病必然吃亏,青壮满以为幸免,但随着疫情的扩散,很快便理想幻灭,原来什么年龄都可以被选中。

发展从未停止的世界,历来都没有真正的公平,先进和落后,以经济实况衡量,很容易看得出。一些健康有关数字,显然代表客观情况。寿命的估计,传染病的染病率等,一向都是经济强国比较穷国好得多的。这次世纪大瘟疫,各国实况,无论经济先进或落后,受害情况竟然大相径庭!实际和发展中的数字,竟看见富甲天下的美国和一些欧洲强国,染病和死亡的比例竟差于小国,足见这疫症的神秘!

作者︰梁秉中教授

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澳洲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外科硕士、香港骨科医学院院士、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骨科)、香港中文大学理学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终身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临床研究中心总监
药用植物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主任

2015邵逸夫奖得奖者访问 - 威廉•伯鲁奇先生

2015年度邵逸夫天文学奖颁予天文学家及太空科学家威廉•伯鲁奇先生以表彰他构思及领导开普勒计划;这计划大大增进了人类对太阳系外行星系及恒星内部的认识。

2015年9月,香港天文学会理论天文组与威廉•伯鲁奇先生进行了一次访问。我们很高兴得到香港天文学会提供访问内容与大家分享。

文: 
香港天文学会理论天文组组长梁振声博士
香港天文学会理论天文组资深会员冯宝基老师
香港天文学会理论天文组资深会员吴国伟先生

 

IMMC 2020 大中华区 - 网络新闻可信度测评

在中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2C)委员会和参赛学校的协助下,我们在7月份通讯中分享2020年度中华区赛事的其中一个赛题和得奖论文,今次我们会继续分享赛事的另一个赛题 – 网络新闻可信度测评。

曾经有人说过︰「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可走遍半个世界。」这情形再没有比网络媒体时代来得更真实了。谬误信息可以迅速触及成千上万乃至数百万的读者,全球对网络新闻可信度的关注日益增长。网络新闻可信度测评已成为关乎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紧迫挑战,每一位身居其中的数码时代公民都受到影响。IM2C将此作为基础,为中华区中学生设立赛题。

北京市十一学校团队以此问题的建模方案论文荣获2020年度IM2C中华区特等奖。

 

火星探索(III)
Exploration of Mars (III)

在上一期的通讯中提到,中国、阿联酋和美国都在2020年7月时发射火星探测器,开展火星探测任务,原因是为了赶及地球跟火星的发射窗口。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只是探测任务的开始,在这期的通讯中,我们就来看看其他有关火星探索的事。

什么是「窗口期」?
火星和地球的公转周期并不相同,两个星球的公转轨道距离最接近时就是发射窗口期,探测器在这个时候发射可以缩短航行时间,而今年(2020年)10月14日将出现「火星冲日」的天文现象,届时火星、地球和太阳所处的轨道位置将形成一条直线,火星和地球的距离也将最接近,所以十分适合进行火星探测任务。考虑到地球和火星的距离以及这两个星球环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最佳的火星发射窗口期就是「火星冲日」之前两个月左右,即2020年的7月至8月中旬。这样的火星窗口期每26个月才会出现一次,错过这次则要等到两年后,所以各国都争取在这段时期开展火星探索任务。

火星探测器需要经历最少7个月的太空航行才能到达火星,即是说这个发射器要大概在2021年的2月,才抵达火星所在位置。

前往火星
火星和地球的最近距离约有5500万公里,但最远时会超过4亿公里。要提升任务成功的机会,除了争取在发射探测器的最佳发射窗口期发射外,燃料亦是重点之一。为了减少探测器的体积和重量,科学家们需要从燃料下功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少使用和携带燃料。德国工程师瓦尔特.霍曼在1925年时以数学推论出「霍曼转移轨道」,对理解轨道力学和太空航行任务作出重要贡献。

霍曼移动轨道是一种轨道转换方式。在第一次加速时,太空船先从本来的轨道转移到一个椭圆的轨道,当它到达椭圆轨道的远拱点时就再次加速,进入目标轨道。太空航行时,转移轨道会消耗大量燃料,火星探测器若利用到霍曼转移轨道来航行,在发射后只需两次加速转移轨道便可以进入火星的航道,大大节省了太空航行时所需的燃料和时间。

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里,约一半的探索任务以失败告终,期望在2020年的火星年中所进行的探索火星任务能创出新的里程碑。

相片来源:
Leafn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