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和它的不利影響

地球氣候 一直在變
從1901至2012年間,全世界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暖化趨勢。暖化主要原因,是因為人類活動所引致。過往地球氣候主要受太陽活動、地球軌道改變、火山活動等自然因素影響,自從176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以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增加,人為因素逐漸蓋過了自然因素,成為氣候變化的主因。氣候變化,也反過來成為人類目前及往後最重大的挑戰。

據資料顯示,由1880至2012年間,全球表面溫度平均上升了0.85度。而過去的三個年代,也一個比一個溫暖。據統計,北半球地區從1983至2012年的氣溫,可能是過去一千四百年以來最暖的三十年。全球暖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這變化到底為人類帶來甚麼影響?首先,海平面受全球變暖的影響而上升,主要是海水受熱膨脹,加上冰川、冰帽以及格陵蘭和南極洲的冰蓋因氣候暖化而融化流入海洋所致。自1992年起,格陵蘭冰蓋質量流失有加速的跡象,平均流失速度從1992至2001年間每年340億噸增加到2002至2011年間每年2150億噸。南極洲冰蓋流失平均速度從1992至2001年間每年300億噸增加到2002至2011年間每年1470億噸,流失的冰蓋主要來自南極洲半島北部和南極洲西部阿蒙森海區域。

冰川亦然,從冰川長度、面積、體積和質量的變化顯示,全球冰川都幾乎持續萎縮,平均流失速度在1971至2009年間為每年2260億噸,在1993至2009年間為每年2750億噸。1979至2012年間,北極海冰平均覆蓋範圍每十年減少約3.5至4.1%,即每十年減少0.45至0.51百萬平方公里,夏季海冰最小覆蓋範圍每十年減少約9.4至13.6%,即每十年0.73至1.07百萬平方公里。北極夏季海冰在過去三十年的萎縮,是過去一千四百五十年來前所未有。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全球海平面在1901至2010年間每年上升1.7亳米,上升速度在1993至2010年間更加快至約每年3.2毫米。令地球自19世紀中以來,海平面上升速度比過去兩千年的平均速度要高。

氣候的轉變,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強度、長度、影響範圍及發生的時間均出現變化。根據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冷日和冷夜的數目自1950年起下降,而暖日和暖夜的數目則上升。自20世紀中期以來,熱浪一浪接一浪。2010年俄羅斯的熱浪,導致莫斯科有超過10,000人喪生。該年7月莫斯科的平均温度較正常高了7.6度,是該城市有記錄以來最熱的7月。氣候改變,也帶來乾旱。自1950年代起,世界部分地方,特別是南歐和西非,經歷了越來越長和越來越強的乾旱。然而,北美洲中部和澳洲西北部,乾旱卻減少出現或變得更弱、影響時間更短。有證據顯示,人類活動改變了20世紀後半期乾旱的分佈。2012年8月初,乾旱伸展至美國,整個美國有半數以上的州份宣佈成為災區,其中百份之九十是因為受乾旱影響。美國及東歐的乾旱更觸發食品價格急升,促使世界銀行在同年8月尾發佈食品價格監測訊息。

氣候變化的幅度和速率,也令陸地和淡水(包括濕地)生態系統的構成、結構和功能出現急速而不可逆轉的區域性改變。在中低至高溫室氣體濃度情景下,海洋酸化情況日趨嚴重,為海洋生態系統;尤其是極地生態系統和珊瑚礁帶來巨大威脅。許多地方,冰雪融化現象影響了水文系統,繼而影響水資源。預計在21世紀,大部分亞熱帶乾燥地區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資源都會顯著減少,預料氣候變化會令水質不斷下降。研究發現,氣候變化也對農作物的產量帶來極大負面影響。舉例說,若當地氣溫較20世紀末時上升2度,又沒有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大部分熱帶和溫帶地區的主要農作物,例如小麥、稻米和玉米等的整體產量會減少,令全球糧食供應受到威脅。

氣候暖化也令與炎熱天氣相關的死亡個案增加,越來越多的強烈熱浪或火災導致當地人的死亡增加,例如2018年的加州山火便造成超過100人死亡。貧困地區的人民,因農作物產量減少而增加出現營養不良的可能。而透過食物和水傳播疾病的風險也升高。預計到了21世紀,氣候變化會令很多地區的人民健康變差,尤其是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這等情況預計會更加明顯。氣候變化不單影響人類,亦同時影響生態系統的微妙平衡。很多陸地、淡水和海洋物種,早已隨著氣候變化改變其地域分佈、季節活動、遷徙模式、數量以及與其他物種的互動。未能快速適應氣候變化的物種,數量將會減少甚至絕種。全球暖化也帶來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的颱風,威脅人類的財產與性命。根據研究顯示,自1970年代以來,大西洋熱帶氣旋和非常強烈的熱帶氣旋數目有明顯的增加趨勢。在這情況下,提供準確的天氣預報是十分重要,以減少惡劣天氣對如農業等人類生活和生計造成不利影響的風險。而事實上,香港天文台以及其他幾個熱帶氣旋警告中心,為了更準確預測熱帶氣旋數目的趨勢,分別編製了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最佳路徑數據集。

香港天文台 – 提升對氣候變化的意識

近年,香港天文台更開發了手機應用程式「我的天文台」(MyObservatory),透過程式向使用者提供一系列的個人化天氣服務。應用程式會顯示最接近用戶、指定位置或所選氣象站所提供的實況天氣,如溫度、相對濕度、雨量、風向、風速及天氣照片等。天氣照片及雨量數據分別每五分鐘及每十五分鐘更新一次,其他數據每十分鐘更新一次。遇上本港局部地區有雷暴,而天文台發出的雷暴警告有描述受影響的區域時,應用程式主頁上的雷暴警告圖標便會出現一個紅點。按下圖標時會顯示一幅地圖,方便查看受雷暴警告影響的區域。此外,也可以基於人工智能技術在用戶所在位置或指定位置提供降雨和閃電預報,以及「度天隊長」聊天機器人服務試用版,為用戶提供了方便,互動的方式來查詢天氣信息。這個由香港天文台開發的“MyObservatory”手機應用程式,參加了聯合國轄下的天氣和氣候專門機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sation,簡稱WMO),今年首次舉辦的WMO國際天氣應用程式獎(WIWAA)比賽,該獎旨在表彰一些設計精良及提供可靠的天氣和氣候信息的移動應用程式,結果“MyObservatory”手機應用程式在來自世界各地的110多項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在「公眾天氣預報和資訊 – 資訊內容」類別中獲勝,並在「專業應用程式獎 – 天氣預警」類別中獲得榮譽嘉許獎,而“MyObservatory”更已被下載超過800萬次,成績相當驕人。

除了“MyObservatory”手機應用程式,香港天文台今年舉辦的「天文台開放日2021」,以「海洋、我們的氣候和天氣」為主題,並在天文台Facebook專頁進行直播,呼籲市民關注氣候變化。此外,因應在全球暖化下,極端天氣事件如極端高溫和降雨越趨頻繁,為全球不同地方帶來嚴重破壞以至人命傷亡。香港天文台在2021年舉辦《2016-2020十大矚目天氣及氣候事件選舉》,選舉分為香港及全球兩個組別,而由市民在每個組別選出票數最高的五宗事件的網上投票結果亦在該台開放日當天公佈了。

香港組別中,獲得最多票數4731票的是「超強颱風『山竹』肆虐香港 風暴潮破記錄」。事件發生在2018年9月16日,超強颱風山竹正面吹襲香港,是自1983年愛倫以來對香港造成最嚴重破壞的颱風,十號颶風信號維持了十小時。山竹帶來猛烈風力及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風暴潮,維港的水位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88米,是1962年溫黛襲港以來最高。本港多處沿岸及低窪地區嚴重水浸,至少458人受傷,數以百計船隻擱淺、沉沒或受嚴重破壞,全港超過60,000宗塌樹報告,逾40,000戶電力供應中斷。

第二位得3552票的,是「強烈寒潮致本港結冰天氣」。2016年1月下旬,本港受強烈寒潮影響,出現結冰天氣。天文台於2016年1月24日錄得最低氣溫3.1度,是接近六十年來最寒冷的一天,大帽山更跌至零下6度。新界部分地區及高地出現廣泛結霜、霧淞、結冰天氣,並降下凍雨及冰粒。

至於第三位,「超強颱風『天鴿』襲港」得到3430票。超強颱風天鴿於2017年8月23日正面襲港,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五小時。風暴潮令本港水位普遍升高一至兩米左右,適逢天文大潮,疊加效應令維港的水位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57米,港九新界多處低窪地區被海水淹浸。天鴿襲港期間,至少129人受傷,逾5,300宗塌樹報告。此外,2017年全年共有五個熱帶氣旋,天文台須發出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追平1964年及1999年的紀錄。

第四位是得2869票「歷來首次10月黑雨」。2016年10月19日,本港受到熱帶氣旋莎莉嘉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出現暴雨,天文台首次於10月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該年10月份總雨量比正常值超出六倍,整個秋季的雨量(9至11月)更破紀錄超過1,000毫米。

至於第五位,是得票2724票的「2020年酷熱與熱夜日數破紀錄」。2020年全年酷熱日數共47天、全年熱夜數目有50天、單月熱夜數目有21天(7月),均為有紀錄以來最多。另外,香港在2020年亦經歷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夏季(6至8月),當中7月是香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

在全球組別方面,「澳洲和加洲的嚴重山火」以4242票居首位。2019年至2020年高溫及乾旱加劇,澳洲多處地區和美國加州的山火,造成重大災害。自2019年9月開始,澳洲多處發生山火,至2020年3月山火逐漸受控,估計燒毁的澳洲森林面積達到百分之二十一,超過10億隻動物死亡。美國加州也在2020年發生近10,000宗山火,共燒毁逾17,000平方公里土地。

得3705票的「格陵蘭冰蓋流失量破紀錄」成為第二位。格陵蘭在2019年流失冰量為破紀錄的5320億噸,平均流失速度為每分鐘100萬噸,即每分鐘流失相當於400個奧運游泳池的冰量。

而第三位,則是「西伯利亞破紀錄高溫」,得票3022票。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爾霍揚斯克(Verkhoyansk),於2020年6月20日受熱浪侵襲,錄得氣溫達攝氏38度,是北極圈內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氣溫。

排第四的「非洲多國持續乾旱 糧食嚴重短缺」得2851票。2016年初,非洲南部多國出現大旱,農作物失收,世界糧食計劃署估計,有1820萬人需要緊急援助。

至於第五位,是得2752票的「2016至2020年全球最暖5年」。記錄了2016至2020年這五年,是自1850年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五年期。更多有關各個矚目天氣及氣候事件,可瀏覽香港天文台網頁

全球年度峰會

香港天文台舉辦這項投票活動及選舉,成功讓市民大眾切實關注過去五年在香港及全球有重大影響的天氣及氣候事件,也提升了公眾對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的認知及生態環境的關注。而另一邊廂,國際層面也正積極關心全球氣候變化這議題。一個集全球197個國家首腦的峰會,將會討論氣候變化和各國的應對方案、承諾和行動。

這個全球年度氣候峰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是指197個國家首腦每年一次討論氣候變化和各國的應對方案、承諾和行動的峰會,這個峰會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簽署的這份公約,主要目標是管控、限制人類活動對氣候的衝擊。《公約》1994年3月21日生效,COP26是自1994年以來舉行的第26次峰會,會議定於2021年11月1日至12日於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舉行。

除了討論應對方案,是次峰會還提供了一個契機,讓各國領袖回顧、評估迄今自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簽署之後取得的進展,總結失敗教訓。這份協議也稱《巴黎協定》,基本上是人類為避免氣候災難而策劃擬定的戰略方案。這方案的大前提基於:如果全球持續變暖,溫度升到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度的程度,那麼地球上將發生許多無法扭轉的、災難性的變化。

為了確保協定條款得到切實遵守,各項承諾如實付諸行動,規定每年開會一次匯報工作進展,討論各自行動策略、進展、阻障、困難和小目標等具體問題。當年在巴黎的COP21,峰會結束前制定了一系列旨在阻止災難性氣候變化發生的關鍵目標,當時各國首腦的承諾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進可再生能源生產、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明顯」低於2度的程度,爭取不超過1.5度和承諾投入數以10億美元計的巨資幫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衝擊。另外,巴黎峰會與會各國一致同意,每隔五年做一次進展評估,回顧成就,發現問題,確定下一步方略。COP26格拉斯哥峰會的重要議程之一,就是替五年前的《巴黎協定》作評估,評估結果將對國際社會及人類命運有著關鍵性影響,值得大家關注。但是在此之前,我們都應減少個人的碳排放,為減輕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資料來源︰
香港天文台
BBC News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