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它的不利影响

地球气候 一直在变
从1901至2012年间,全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暖化趋势。暖化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类活动所引致。过往地球气候主要受太阳活动、地球轨道改变、火山活动等自然因素影响,自从176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以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人为因素逐渐盖过了自然因素,成为气候变化的主因。气候变化,也反过来成为人类目前及往后最重大的挑战。

据资料显示,由1880至2012年间,全球表面温度平均上升了0.85度。而过去的三个年代,也一个比一个温暖。据统计,北半球地区从1983至2012年的气温,可能是过去一千四百年以来最暖的三十年。全球暖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变化到底为人类带来什么影响?首先,海平面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而上升,主要是海水受热膨胀,加上冰川、冰帽以及格陵兰和南极洲的冰盖因气候暖化而融化流入海洋所致。自1992年起,格陵兰冰盖质量流失有加速的迹象,平均流失速度从1992至2001年间每年340亿吨增加到2002至2011年间每年2150亿吨。南极洲冰盖流失平均速度从1992至2001年间每年300亿吨增加到2002至2011年间每年1470亿吨,流失的冰盖主要来自南极洲半岛北部和南极洲西部阿蒙森海区域。

冰川亦然,从冰川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的变化显示,全球冰川都几乎持续萎缩,平均流失速度在1971至2009年间为每年2260亿吨,在1993至2009年间为每年2750亿吨。 1979至2012年间,北极海冰平均覆盖范围每十年减少约3.5至4.1%,即每十年减少0.45至0.51百万平方公里,夏季海冰最小覆盖范围每十年减少约9.4至13.6%,即每十年0.73至1.07百万平方公里。北极夏季海冰在过去三十年的萎缩,是过去一千四百五十年来前所未有。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全球海平面在1901至2010年间每年上升1.7亳米,上升速度在1993至2010年间更加快至约每年3.2毫米。令地球自19世纪中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比过去两千年的平均速度要高。

气候的转变,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强度、长度、影响范围及发生的时间均出现变化。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冷日和冷夜的数目自1950年起下降,而暖日和暖夜的数目则上升。自20世纪中期以来,热浪一浪接一浪。 2010年俄罗斯的热浪,导致莫斯科有超过10,000人丧生。该年7月莫斯科的平均温度较正常高了7.6度,是该城市有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气候改变,也带来干旱。自1950年代起,世界部分地方,特别是南欧和西非,经历了越来越长和越来越强的干旱。然而,北美洲中部和澳洲西北部,干旱却减少出现或变得更弱、影响时间更短。有证据显示,人类活动改变了20世纪后半期干旱的分布。 2012年8月初,干旱伸展至美国,整个美国有半数以上的州份宣布成为灾区,其中百份之九十是因为受干旱影响。美国及东欧的干旱更触发食品价格急升,促使世界银行在同年8月尾发布食品价格监测讯息。

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速率,也令陆地和淡水(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结构和功能出现急速而不可逆转的区域性改变。在中低至高温室气体浓度情景下,海洋酸化情况日趋严重,为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极地生态系统和珊瑚礁带来巨大威胁。许多地方,冰雪融化现象影响了水文系统,继而影响水资源。预计在21世纪,大部分亚热带干燥地区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都会显著减少,预料气候变化会令水质不断下降。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也对农作物的产量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举例说,若当地气温较20世纪末时上升2度,又没有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大部分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例如小麦、稻米和玉米等的整体产量会减少,令全球粮食供应受到威胁。

气候暖化也令与炎热天气相关的死亡个案增加,越来越多的强烈热浪或火灾导致当地人的死亡增加,例如2018年的加州山火便造成超过100人死亡。贫困地区的人民,因农作物产量减少而增加出现营养不良的可能。而透过食物和水传播疾病的风险也升高。预计到了21世纪,气候变化会令很多地区的人民健康变差,尤其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等情况预计会更加明显。气候变化不单影响人类,亦同时影响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很多陆地、淡水和海洋物种,早已随着气候变化改变其地域分布、季节活动、迁徙模式、数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互动。未能快速适应气候变化的物种,数量将会减少甚至绝种。全球暖化也带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台风,威胁人类的财产与性命。根据研究显示,自1970年代以来,大西洋热带气旋和非常强烈的热带气旋数目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在这情况下,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十分重要,以减少恶劣天气对如农业等人类生活和生计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而事实上,香港天文台以及其他几个热带气旋警告中心,为了更准确预测热带气旋数目的趋势,分别编制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最佳路径数据集。

香港天文台 – 提升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近年,香港天文台更开发了手机应用程式「我的天文台」(MyObservatory),透过程式向使用者提供一系列的个人化天气服务。应用程式会显示最接近用户、指定位置或所选气象站所提供的实况天气,如温度、相对湿度、雨量、风向、风速及天气照片等。天气照片及雨量数据分别每五分钟及每十五分钟更新一次,其他数据每十分钟更新一次。遇上本港局部地区有雷暴,而天文台发出的雷暴警告有描述受影响的区域时,应用程式主页上的雷暴警告图标便会出现一个红点。按下图标时会显示一幅地图,方便查看受雷暴警告影响的区域。此外,也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用户所在位置或指定位置提供降雨和闪电预报,以及「度天队长」聊天机器人服务试用版,为用户提供了方便,互动的方式来查询天气信息。这个由香港天文台开发的“MyObservatory”手机应用程式,参加了联合国辖下的天气和气候专门机构: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sation,简称WMO),今年首次举办的WMO国际天气应用程式奖(WIWAA)比赛,该奖旨在表彰一些设计精良及提供可靠的天气和气候信息的移动应用程式,结果“MyObservatory”手机应用程式在来自世界各地的110多项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公众天气预报和资讯– 资讯内容」类别中获胜,并在「专业应用程式奖– 天气预警」类别中获得荣誉嘉许奖,而“MyObservatory”更已被下载超过800万次,成绩相当骄人。

除了“MyObservatory”手机应用程式,香港天文台今年举办的「天文台开放日2021」,以「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为主题,并在天文台Facebook专页进行直播,呼吁市民关注气候变化。此外,因应在全球暖化下,极端天气事件如极端高温和降雨越趋频繁,为全球不同地方带来严重破坏以至人命伤亡。香港天文台在2021年举办《2016-2020十大瞩目天气及气候事件选举》,选举分为香港及全球两个组别,而由市民在每个组别选出票数最高的五宗事件的网上投票结果亦在该台开放日当天公布了。

香港组别中,获得最多票数4731票的是「超强台风『山竹』肆虐香港 风暴潮破记录」。事件发生在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正面吹袭香港,是自1983年爱伦以来对香港造成最严重破坏的台风,十号飓风信号维持了十小时。山竹带来猛烈风力及有纪录以来最严重的风暴潮,维港的水位升至海图基准面以上3.88米,是1962年温黛袭港以来最高。本港多处沿岸及低洼地区严重水浸,至少458人受伤,数以百计船只搁浅、沉没或受严重破坏,全港超过60,000宗塌树报告,逾40,000户电力供应中断。

第二位得3552票的,是「强烈寒潮致本港结冰天气」。 2016年1月下旬,本港受强烈寒潮影响,出现结冰天气。天文台于2016年1月24日录得最低气温3.1度,是接近六十年来最寒冷的一天,大帽山更跌至零下6度。新界部分地区及高地出现广泛结霜、雾淞、结冰天气,并降下冻雨及冰粒。

至于第三位,「超强台风『天鸽』袭港」得到3430票。超强台风天鸽于2017年8月23日正面袭港,天文台发出十号飓风信号五小时。风暴潮令本港水位普遍升高一至两米左右,适逢天文大潮,叠加效应令维港的水位升至海图基准面以上3.57米,港九新界多处低洼地区被海水淹浸。天鸽袭港期间,至少129人受伤,逾5,300宗塌树报告。此外,2017年全年共有五个热带气旋,天文台须发出八号或以上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追平1964年及1999年的纪录。

第四位是得2869票「历来首次10月黑雨」。 2016年10月19日,本港受到热带气旋莎莉嘉及东北季候风的共同影响,出现暴雨,天文台首次于10月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该年10月份总雨量比正常值超出六倍,整个秋季的雨量(9至11月)更破纪录超过1,000毫米。

至于第五位,是得票2724票的「2020年酷热与热夜日数破纪录」。 2020年全年酷热日数共47天、全年热夜数目有50天、单月热夜数目有21天(7月),均为有纪录以来最多。另外,香港在2020年亦经历有纪录以来最热的夏季(6至8月),当中7月是香港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

在全球组别方面,「澳洲和加洲的严重山火」以4242票居首位。 2019年至2020年高温及干旱加剧,澳洲多处地区和美国加州的山火,造成重大灾害。自2019年9月开始,澳洲多处发生山火,至2020年3月山火逐渐受控,估计烧毁的澳洲森林面积达到百分之二十一,超过10亿只动物死亡。美国加州也在2020年发生近10,000宗山火,共烧毁逾17,000平方公里土地。

得3705票的「格陵兰冰盖流失量破纪录」成为第二位。格陵兰在2019年流失冰量为破纪录的5320亿吨,平均流失速度为每分钟100万吨,即每分钟流失相当于400个奥运游泳池的冰量。

而第三位,则是「西伯利亚破纪录高温」,得票3022票。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小镇维尔霍扬斯克(Verkhoyansk),于2020年6月20日受热浪侵袭,录得气温达摄氏38度,是北极圈内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气温。

排第四的「非洲多国持续干旱 粮食严重短缺」得2851票。 2016年初,非洲南部多国出现大旱,农作物失收,世界粮食计划署估计,有1820万人需要紧急援助。

至于第五位,是得2752票的「2016至2020年全球最暖5年」。记录了2016至2020年这五年,是自1850年有纪录以来最暖的五年期。更多有关各个瞩目天气及气候事件,可浏览香港天文台网页

全球年度峰会

香港天文台举办这项投票活动及选举,成功让市民大众切实关注过去五年在香港及全球有重大影响的天气及气候事件,也提升了公众对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的认知及生态环境的关注。而另一边厢,国际层面也正积极关心全球气候变化这议题。一个集全球197个国家首脑的峰会,将会讨论气候变化和各国的应对方案、承诺和行动。

这个全球年度气候峰会(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简称COP),是指197个国家首脑每年一次讨论气候变化和各国的应对方案、承诺和行动的峰会,这个峰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签署的这份公约,主要目标是管控、限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冲击。 《公约》1994年3月21日生效,COP26是自1994年以来举行的第26次峰会,会议定于2021年11月1日至12日于苏格兰最大城市格拉斯哥举行。

除了讨论应对方案,是次峰会还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各国领袖回顾、评估迄今自2015年《巴黎气候协议》签署之后取得的进展,总结失败教训。这份协议也称《巴黎协定》,基本上是人类为避免气候灾难而策划拟定的战略方案。这方案的大前提基于:如果全球持续变暖,温度升到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度的程度,那么地球上将发生许多无法扭转的、灾难性的变化。

为了确保协定条款得到切实遵守,各项承诺如实付诸行动,规定每年开会一次汇报工作进展,讨论各自行动策略、进展、阻障、困难和小目标等具体问题。当年在巴黎的COP21,峰会结束前制定了一系列旨在阻止灾难性气候变化发生的关键目标,当时各国首脑的承诺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进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明显」低于2度的程度,争取不超过1.5度和承诺投入数以10亿美元计的巨资帮助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冲击。另外,巴黎峰会与会各国一致同意,每隔五年做一次进展评估,回顾成就,发现问题,确定下一步方略。 COP26格拉斯哥峰会的重要议程之一,就是替五年前的《巴黎协定》作评估,评估结果将对国际社会及人类命运有着关键性影响,值得大家关注。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都应减少个人的碳排放,为减轻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资料来源︰
香港天文台
BBC News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