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物理学始于约一百年前出现的量子力学。在过去几十年内,人们从电磁作用出发,掌握了弱作用和强作用的规律——它们都遵从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的规范场论。而弱作用更区分左手和右手,展示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本文谨在杨振宁教授百岁生辰之际,综述过去百年物理学的一条主线,亦介绍杨教授事略,并展望物理学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景。
大纲
- 引言
-
过去一百年物理进展
2.1 从古典到量子
2.2 原子核的组成和粒子相互作用 -
杨振宁教授生平畧述
3.1 出生及成长
3.2 留学和早年的研完工作
3.3 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渊源
3.4 重返清华 -
杨振宁教授的主要工作
4.1 宇称不守恒
4.2 规范场 -
对二十一世纪物理的展望
5.1 横向发展和应用
5.2 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变
5.3 物质的终极组成和相互作用
5.4 中微子
5.5 科学研究的本质 - 结语
1. 引言
杨振宁教授是当代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也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与中大有超过半世纪的情谊,现晋百龄高寿,实在难得而可喜。中国物理学会、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办庆祝,于9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展望未来100年的物理学——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而香港友好则在中大连线与会。 「研讨会」的对象为物理工作者,今天这个讲座则以科普为目的,旨在向香港年青学生介绍杨先生的事略和学术工作,并展望未来。必须指出,「展望未来」看似陈腔滥调,任何讨论会都可以套上,但这里却全无夸张,因为未来百年的物理进展,其中很大部分(主要是关于基本粒子,但亦延伸往其他领域)必然建基于杨先生所首创的非交换规范场之上,正如所有的古典物理都建基于牛顿定律之上。这一点,很多人尚未充分了解,所以有阐述之需要。
2. 过去一百年物理进展
2.1 从古典到量子
过去百年物理学发展多姿多彩,百卷千册不能尽录。这里只能描绘一条主干线,并以若干标志性的公式为代表,勾划几个阶段的核心内容。
现代物理学(甚至现代科学)始于伽利略 (1564–1642)。从伽利略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是古典物理时代,标志性的成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还有电磁学和有关的(古典)场观念。此外都是枝节。现今对付任何古典物理问题,起手式不外乎 (1) 式,万变不离其宗。
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末,古典物理出现了危机——原子为什么是稳定的? 固体的热容量为什么在低温会锐减? 加热的空腔为什么不会放射大量紫外线? 古典力学非但不能解释这些现像,更暴露本质上的不足,甚至内在矛盾。
解决这些难题经历了约二十年,当尘埃落定,海森堡 (Heisenberg) 和波恩 (Born) 提出了优雅的说法。如果是座标,是动量,那么
小学生知道
等等,中学生更能推广到代数层面,知道 (2) 式是零,提出这么「愚蠢」问题的一定是傻瓜。海森堡和波恩绝对不是傻瓜,他们指出
这里,公制单位,是普朗克常数。对宏观物体,很大,右方的可以不理,和可视为相等,回归古典物理,回归小学生所认识的数学。
然而,对于原子等微细系统,不比大,右方不可忽略,(3) 式才是正确的。更为奇妙者,竟然出现!
明白这个道理,量子力学就诞生了,原子的性质和规律也完全 (而且定量) 明白了,困扰古典物理的难题一扫而空。非但如此,化学也完全明白了。
如果说从 (3) 式可以导出所有化学甚至生命科学知识,或有夸张之嫌。但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假如没有 (3) 式,没法明白化学;没有化学,也没法明白生命科学。也就是说,(3) 式是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必需 (尽管未必是充分) 条件。
这个公式在1925年划空而出,至今将近一百年,按科恩 (Kuhn) 的科学革命论 [1] 划分,往后二十多年里,科学家的工作不外乎是填补细节、收拾残局而已。当然,其中一些「细节」也极不平凡,例如把量子力学推广到无限自由度的系统(如电磁场),并处理因此出现的发散,以及反粒子问题。
2.2 原子核的组成和粒子相互作用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物理学家的注意力从原子、分子转移到原子核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所有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四类——(1) 维系原子核的强作用;(2) 电磁作用;(3) 引起衰变的弱作用;(4)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对于个别粒子不重要 (但支配天文现象),而且不容易与量子力学整合 (这是至今悬而未决的难题),暂且按下不表。
电磁作用
其他三种作用之中,电磁作用最先取得进展。在某一个意义上,不必添加新的概念性元素,直接把麦克斯伟所奠定的电磁理论,与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一并考虑即可。
电磁理论以的级数展开,其中是不带单位的微构常数
例如,电子磁偶极强度可以用不带单位参量表示,可写成
问题就是要算出。由于,级数展开是准确的 (尽管不收敛)。狄拉克的美妙理论给出。 (对古典粒子,。) 可是,在计算时,要对过程的无限多中间态求和,得出的结果是
施温格 (Schwinger)、朝永 (Tomonaga) 和费曼 (Feynman) 三人分别发展了重整化方案,令这些「荒缪」的算式可以给出有限而明确的数值,例如
三人在二十多年后获诺贝尔物理奖。 (二战期间讯息不畅,施温格和朝永独立获得结果,所用的方法不尽相同。费曼稍后,但方法最清楚,高阶计算都沿着费曼的方法推进。) 高阶计算相当复杂,数十人穷数十年努力,算到了,加起来的结果是
这里没有可调参数,理论和实验吻合到13个有效数字,这是近代科学最精准的预言,量子电动力学已经全面解决了。
最近有关介子的同样参数出现异常,引起注意,但那不是纯量子电动力学问题,因为高阶修正涉及强作用和弱作用。 (其实,戴森老早指出,展开式是不收敛的,应该有非解析的修正,但这一点近期甚少讨论。)
弱作用
引起衰变的弱作用更玄妙,但现在也明白了,主要步骤如下:
- 只有粒子的左旋部分参与。左右手可以区分,正是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所提出,其后一年之内被吴健雄等人实验证明的见解。
- 粒子的左旋部分与自旋为1的介子耦合(此即Feynman、Gell-Mann等人的理论,其主要的观念亦已隐含在李杨文章之中)。
- 但自旋为1的介子理论发散,困难比量子电动力学要严重得多,重整化方案失效,除非…
- 自旋为1介子的作用,遵循1954年杨振宁、米尔斯(Yang−Mills)提出的非交换规范场,而且…
- 其中的规范不变,由希斯(Higgs)机制引起自发破缺。
把这一切整合起来,就得到现今普遍接受、与实验高度吻合的弱电统一标准模型。
强作用
自1950年代开始,从高能碰撞中产生了许多新粒子,种类繁多,很快就数以百计。 「所有物质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的说法彻底打破。以下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 先将粒子分类,就好像门捷列夫 (Mendeleev) 把化学元素归纳到周期表内。粒子分类的背后是「味道群」 (flavor group) 的近似对称性,例如等。
- 下一步就是解释这种规律性。夸克理论由Gell-Mann和Zweig分别提出,夸克带电荷,从来没有人见过。一说 (包括Gell-Mann本人当时的信念) 以为夸克不是物理粒子,只是一种数学语言。另说 (现在知道是正确的) 以为,夸克是真实的,具有「颜色」,「颜色」自由度的作用常数随距离增加而增强,以致在长距离 (「红外」范围 ) 夸克永远束缚,不能独立出现。然而,为什么作用常数会在长距离增加呢?
- 从电子−质子散射发现,在短距离(「紫外」范围),夸克几乎自由,人们解释为作用常数随距离减少而减弱,亦即「紫外」的渐近自由。
- 作用常数随距离改变,其规律取决于重整群方程的函数。若,则作用常数随距离增加而减少 (与事实不符);若,则作用常数随距离增加而增加 (正好解释红外束缚、紫外自由)。人们对各种理论的函数作了计算,发现 (几乎) 毫无例外。
- 直至 Gross, Wilczek, Politzer在1970年代初计算了杨米理论的函数,发现,一大堆问题迎刃而解,引发场论革命。自此以后,强作用纳入了杨米框架,其后五十年添补细节,日益精准。只有杨米理论才出现,引致红外束缚、紫外自由。我曾用「吐紫含红」来形容这个现象 [2]。
所以,区分左右手(即宇称不守恒)和杨米理论是过去几十年基本粒子理论的关键元素,杨米理论更成为最核心的理念。这两项工作以下分别讨论。
3. 杨振宁教授生平畧述
3.1 出生及成长
杨振宁于1922年秋生于安徽合肥。关于杨先生的生辰具体是哪一天,有一个小故事值得一提。杨振宁生于农历八月十一,当时没有人理会公历,到他在二战之后出国深造,需要申请护照,就按大约估算,随手填了公历九月二十二日。但多年之后查考,其实1922年的农历八月十一应为公历十月一日,碰巧与国庆同日。更为凑巧,杨先生最重要的两篇学术著作都是在十月一日出版的,即1954年10月1日在《物理评论》出版的杨米规范场理论,和1956年10月1日在《物理评论》出版的李杨宇称不守恒文章。出版日期与生辰的偶合,还是我在二十年前发现的,录于为杨先生祝贺八十大寿的文献中[2]。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当时是安徽的数学老师。杨振宁出生后大概一年,杨武之考取官费名额,到芝加哥大学修读数学博士,到1928年,即杨振宁六岁的时候,才学成回国,先执教于厦门大学,1929年应聘到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振宁从七岁开始已经在清华生活,感情深厚,这也许是他晚年乐于定居于清华的主要原因吧。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华,北京沦陷,十五岁的杨振宁随着父母,经广州、香港,取水路到越南,辗转至昆明,杨武之在西南联大任教。西南联大由迁往后方的北大、清华、南开合办,集全国精英 (教师队伍之中,包括我们熟识的钱穆先生),从三八到四六短短八年之间,培养了很多人材,包括八位两弹一星元勋及过百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修读本科,一九四二年毕业,留校修读硕士 (研究生学籍属清华)。一九四四年考获庚子赔款留美奖学金,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才得以成行。
3.2 留学和早年的研究工作
杨振宁入读芝加哥大学,并非刻意追随父亲的足迹,只是为了师从当时名声大噪的费米 (Fermi)。费米是核裂变研究的先驱,芝加哥的反应堆也是全世界最早成功产生连锁反应的装置。费米游走于理论和实验之间,但杨振宁自认手脚不灵,在实验室恐会闯祸,最后选了泰勒 (Teller) 为博士导师。泰勒名气不比费米小,当时关于弱作用的常用理论就叫做费米-泰勒作用,泰勒最后还致力于氢弹研究,在美国被誉为氢弹之父。
杨振宁多次说及:那是一个对年青科学家非常有利的年代。新粒子先后被发现,很多问题冒了出来,超越了当时理论所能解释的范围,为物理学家展开了丰富和迷人的景象。 (以科恩的说法 [1],这正是一个科学革命的时代。) 你可以说杨振宁幸运,走进了刚起步蓬勃发展的学科分支,但也许,更应该说年轻的杨振宁已具品味,比很多同辈更洞悉学科的前景。也正是这种品味和判断,才会令他多年以来不断鼓励年青人注意新兴的领域。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杨振宁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AS),当时爱因斯坦就在IAS。在IAS的几年,是杨振宁科学事业的黄金时代,最出色的工作是宇称不守恒 (1956) 和杨米规范场 (1954),于其他诸如统计物理方面也取得重要的成就。论者很多时候都首先提到1956年的工作,因为宇称不守恒立即受到重视,提出的说法很快得到实验证明,杨振宁、李政道翌年获颁诺贝尔奖。相比之下,1954年的规范场文章洞见超前,不受重视十余年之久── 直到一九六零年代末以至一九七零年代之后,规范场理论成为理论物理的核心。这两项工作容后详述。杨振宁在1966年转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聘为爱因斯坦教席。
无独有偶,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的工作,不是他最有名、最具影响力的 (狭义和广义 ) 相对论;杨振宁获诺贝尔奖的工作,也不是他最有名、最具影响力的规范场理论。
3.3 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渊源
杨振宁先生的科学贡献属于全人类,但他本人则怀抱很强烈的民族和文化认同,在他获诺贝尔奖谢辞中就表达得很清楚 [3]。今天,我们更要提到他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渊源。
上文提到,在抗战期间,杨振宁取道香港,经越南前往昆明。他甚少讲及那一次经过香港的印象,毕竟那时他只有十五岁,跟着父母仓皇逃难。
他再次踏足香港,是二十七年之后的一九六四年,在香港与父母会面。他父母当时在上海,父亲在复旦任职数学教授。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比现在更差,杨振宁不方便到上海,他父母更无法去美国相会。知道杨振宁有这个意愿,刚成立了不过一年的香港中文大学就盛情邀请杨教授来访,并作公开演讲。中大在襁褓之年已经认识杨振宁,关系可谓深远。
参加一九六四年讲座的公众人士,是否乘搭港铁电动火车到沙田校园听讲,并一睹杨先生的风采呢?非也。当时铁路尚未电气化,柴油火车每小时一班,简陋的火车站的名字没有「大学」的书卷气,反而带有浓烈的乡土 (甚至粗俗) 色彩,大学校园尚在建筑师的图纸上,这里只有崇基学院,其余两所成员书院分散港九,大学本部借旺角恒生银行大楼办公。公开讲座在启用不久的香港大会堂举行。
我之所以稍费笔墨,介绍大学简朴 (甚至艰难) 的早年岁月,是希望年青的听众更能体会几十年之间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以上是微不足道的例子,但以下还要讲到杨先生本人对百年民族历史的体会和洞见,如果不能跳出局限的时空情景,恐怕不容易理解杨先生的心境。
关于杨先生一九六四年的公开演讲,作为列席者之一,我是有资格讲述的。我当年就和今天在座的很多朋友一样,是个高中学生。为了保证入场,我很早就开始排队。听了一个下午,听懂了什么物理?大概近乎零。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中学生在课本以外的知识是贫乏的。但隐隐之中,似乎看到原来有一种追求叫做科学研究,而所关心的自然现象居然是如此深刻、普遍、而扣人心弦。最近,我们竟然找到了当年的录音,音质清晰,物理系补充了现代插图,演讲以视频型式重现网上 [4]。
再过十二年后,在一九七六年,杨教授再临中大演讲。中大校园已初具规模,演讲就在科学馆L1举行,座无虚席,讲题是规范场、磁单极和纤维丛。我亦有幸在场,已经是物理系的年青教师,而且关心的专业与杨教授的讲题相当接近,所以听得懂。 (我这几年讲授研究生电动力学课程,也包括了这个课题作为其中一周的内容。)
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杨先生来中大讲学更频繁了。八三年起担任荣誉教授,八六年起为博文讲座教授,多次主持物理专题讲座和公开演讲,其中包括八二年的「物理与对称」,八三年的「读书教学四十年」。杨先生在九八年接受荣誉博士学位,更在八三年开设研究生选修课,零六年又开设了一门特别设计的选修课,名为「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
在一九九八年,杨振宁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把几十年来的文件、信札、笔记、手稿等,还加上他所获得的奖章等,包括诺贝尔奖金章,一概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成立了「杨振宁资料馆」CN Yang Archive,可以说是一个袖珍的博物馆,更是科学史的宝库。 「资料馆」在田家炳大楼内,图书馆善本书库旁,欢迎各位参观。 (由于资料馆面积有限,请事先登记,以便安排分批观赏。)
在八十年代起的十多年内杨教授每年都近三个月在中大工作,住在大学的教职员宿舍,办公室设于科学馆内。
3.4 重返清华
杨振宁教授在零三年,以八十一岁高龄,决定回国,离开纽约石溪,回到儿时成长的优美环境,定居清华。他在清华没有退休,一直领导高等研究院,招揽了一批很有水平的年青学者,并为他们指引方向,不忘为中国的科学做出贡献,这种积极心态,正好说明了他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退休时演讲所引用的朱自清诗句 [5]「但得夕阳无限好 , 何须惆怅近黄昏」(注:李商隐原句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在2017年7月,第九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 (OCPA9) 在北京召开,全体会议在清华的大礼堂举行,杨振宁教授作半小时的主题演讲。当时95岁的杨振宁回忆,儿时的住所不过一箭之遥,七岁时曾经爬入礼堂玩耍。过了八十多个春秋,礼堂添置了空调、增强了照明,其他一切如旧,逸出古雅气息。然而,中国的物理面貌、中国的科学水平、以至社会情况,有了天翻地覆的变更。
在2007年,杨振宁在《曙光集》[6] 的前言有以下的一段话: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成长于此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过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
过了十年,在2017,杨振宁和翁帆合着了《晨曦集》[7],书名不言而喻,〈前言〉中复述了以上文字,跟着说:
「当时觉得…看见了曙光,天大亮恐怕要再过30年… 没想到以后10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剧变。今天虽然天没有大亮,但曙光已转为晨曦…。看样子…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
4. 杨振宁教授的主要工作
4.1 宇称不守恒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深信,无论真实世界还是镜子里的世界,物理规律都是一样的。由于真实世界的左手在镜子里变成右手,等价的说法是物理规律不能区分左右手。例如中学生所学习的力学就是如此。但各位可能质疑,电磁学不是要用到左手或右手规则吗?其实这些手则永远是用了双数次,例如电流产生磁场用一次,磁场对另一电流作用又用一次,所以如果问两个电流之间的作用力,须用手则两次,把左右手互换没有影响。
到了一九五零年代中,物理学家在衰变中发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中最奇怪的是所谓谜,细节从略。杨振宁和李政道经仔细分析,提出了极其大胆的质疑:弱作用规律真的不区分左右手吗?也就是说,真实世界的弱作用定律和镜子世界的弱作用定律,果然是一样的吗?当然,提出质疑只是第一步,他们还把抽象的问题推到具体可验证的层面。
- 他们翻查了当时所有的有关实验,发现没有一个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用了一个很清晰的说法:没有一个实验量度了任何赝标量 (pseudo-scalar)。
- 他们提出了一个概念非常简单的实验,量度, 其中是衰变中电子的动量,是衰变粒子的自旋,代表平均值,只要这个量不等于零,就证明左右手可分。这个实验技术上相当困难,要把衰变粒子(钴-60原子核)的自旋朝同一方向排列起来。吴健雄等人很快完成了这个实验,不久还有几个其他衰变实验,在不同系统检视类似物理量,都证明了左右手果然可以区分,镜子世界有别于真实世界。这个结果打破了千年的固有假设,惊动物理学界,杨振宁和李政道在一年后获颁诺贝尔奖,颁奖速度只有引力波的发现可以媲美。
这种情况,现在叫做宇称不守恒;宇称就是指从真实世界走到镜子世界的转换。我们可以说
这里,是宇称变换,是时间演变,这个不等式就是说:在真实世界把时间推进,然后走到镜子世界,是有别于先走到镜子世界,然后在镜子世界把时间推进。
有了这项突破,雏型的弱作用理论很快就得以建立了,其主要元素就是:只有粒子的左旋部分参与弱作用,也就是所谓理论。
4.2 规范场
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一条主线是对称。举一个例子,中学生也知道,质子和中子是差不多的,它们的质量只相差千分之一,除了电磁作用以外,似乎不能区分两者。正如我们可以把三维空间的轴通过旋转混合起来,相互转换,同样,我们也可以构想一个空间,把里面的轴和轴通过旋转而混合转换,这就叫做同位旋 (isotopic spin) 转换,而物理定律对同位旋转换(几乎)对称。 (如果你问为什么两轴的转换可以对上三轴的转换,我只能说,并敬请你好好学习群论和李代数。)
这种对称性,后来又推广到夸克的颜色不变性。夸克有红、蓝、绿三色,三色可互换而不影响物理。
杨振宁和米尔斯 (Mills) 在一九五四年提出规范场论,把这一类不变性提升到更高层次。当时他们以同位旋为例(夸克和颜色尚未提出),现在知道这个例子是不对的,因为同位旋不变只是一项近似定律。现在把杨米方案用到颜色不变,则得出了非常重要的结果。
颜色不变,乃指红、蓝、绿可以互相转换,也就是说,什么是红、什么是蓝、什么是绿,不外乎是一套冠名惯例而已,毫无物理意义。杨、米提出,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颜色的称号惯例,在不同的地方分别选取?用今天的术语就是,把颜色变换的整体 (global) 不变性,提升到局域 (local) 不变性。这个想法,当然不是凭空而生的,从某一个观点,整个电磁理论就是建基于量子波函数的相位 (phase) 局域不变性。不同的是,颜色变换是非交换 (non-commutative, non-Abelian) 的。
这里关键的算式是
这就是杨米1954年文章出现的重要算式。右边的首两项是在电磁理论熟识的,也不外乎「电场是电势差除以距离」这句话的时空推广而已。电磁理论的有关规范场是可对换的,。现在新颖的元素,也就是非交换 (non-Abelian) 规范场的要素,就是最后的一项。
还有一个等价的写法,就是定义协变微分
则
强作用就完全决定于
有几件事必须顺带一提。
- 在规范场论里,对称决定作用。这已成为杨振宁的名言,也是现代物理的指导思想。
- 弱作用理论也相似,主要的分别在于
其中不外是「只取左旋部分」的指令。另外还要加上希斯 (Higgs) 机制。 - 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是曲率张量,也可以表为
(8)
是黎曼几何里的连络。数学结构之相似显而易见。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评述:杨米非交换规范场是现今强作用和弱作用的根基(电磁作用可视为其平庸特例)。
杨米理论没有获颁诺贝尔奖,就正如爱因斯坦的(狭义或广义)相对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其后许多获诺贝尔奖的工作都和杨米理论有密切关系,其中绝大部份是从杨米理论出发的,兹列如下:
1979 |
Glashow, Salam, Weinberg 在杨米理论上的弱电统一 |
1984 |
Rubbia, van der Meer 发现粒子。 粒子是弱作用里杨米非交换规范场的载体 |
1990 |
Friedman, Kendall, Taylor 从实验发现渐近自由 (只有杨米理论呈现渐近自由) |
1999 |
‘t Hooft, Veltman 杨米理论可以重整化 |
2004 |
Gross, Politzer, Wilczek 杨米理论呈现渐近自由 |
2013 |
Englert, Higgs 杨米理论的自发破缺 |
5. 对二十一世纪物理的展望
讲题中的「百年物理」有两重意义:其一为过去一百年物理的回顾,另一为未来一百年物理的展望。
5.1 横向发展和应用
首先必须指出,经历了二十世纪,物理学已相当成熟,因而令学科的性质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在已经建立的坚实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横向分支和应用。我们身处的年代,有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工艺是半导体,而半导体就是量子力学的产品。解决全球暖化的一个手段是太阳能电池,而太阳能电池的基础就是半导体内的量子能带结构。生物和医疗科技也离不开近代物理。现在一般市民都听过新冠病毒表面的尖刺,而尖刺结构之鉴定则全赖冷冻电镜和X射线等物理学探测工具。尖刺与细胞表面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可由分子动力学计算等手段进行研究。
这种趋势有其不利的一面(最少对传统的物理工作者而言):物理学科不再是全部紧靠依附单一主干的专业,内容分散,学报里很多内容看不懂了。但当然,也有其可喜的一面:应用的方向和范围丰富,有志物理科学的年青人一展身手的机会也更多了。
5.2 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变
在过去几十年,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变,例如宇宙膨胀的加速、关于暗能量和暗物质的推论、引力波的发现、星系中央的巨大黑洞。这一切不止是量的进步,更是对于宇宙和天体理解的根本跳跃。比如,暗能量推翻了引力永远是相吸的「常识」,而且宇宙95%以上由暗能量和暗物质组成,我们熟知的常规物质(由中子、质子、电子组成)只占不到5%,化学家只关心这小部份。虽然物理学一方面日趋成熟,但同时又开辟了辽阔的新疆土,有待年青的物理学家去发掘和耕耘。
年青的朋友要注意:许多彻底推翻旧有概念的突破,都建基于日益精进的仪器和观察手段。
5.3 物质的终极组成和相互作用
物质的终极组成和相互作用仍然是物理学的大问题,四个作用力学中,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已经在杨米规范场的框架内统一,强作用也在杨米规范场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好的解说,而且与弱电作用的统一也迈出了一大步。 (尚未全部统一,因为描述弱电作用的群和描述强作用的群还互相独立,把纳入一个单群的各种尝试尚未成功。)虽然引力与量子力学之间还存在矛盾,但无论如何,古典的引力理论(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一种规范场。
所以,四种作用力的统一大业已露曙光,初现晨曦,相信在未来一百年之内,这个大题目应见到天亮,而今天籍杨教授百岁华诞,必须指出可期的突破将建立在规范场基础上。
5.4 中微子
在粒子物理的众多子问题当中,特别要提到中微子。在标准模型中,关于中微子还有好几个谜——为什么有三代中微子?它们之间的转换规律是怎样的?互相转换显示中微子必然具有(静止)质量,而有质量的中微子,肯定是暗物质的一种,说不定与大规模宇宙的前期演变有关。还须指出,三代中微子转换矩阵元的最后一项,是在大亚湾测定的,朱明中教授的团队是实验组的成员,实验组获得突破奖 (Breakthrough Prize)。
作为杨振宁教授百年贺寿活动的一部份,香港中文大学将与清华大学合作,推出一系列「冬季讲习班」,暂时命名为「百年讲堂」,一方面取「百年树人」的教育意义,也正好在杨教授百岁之际推出,第一届选题正好是中微子。这个题目特别恰当,因为中微子的作用有两特点:(1)只有左手部分参与,(2) 相互作用是一种规范场。这正是杨振宁教授最重要的两项工作。
我们希望这一系列的讲座可以长期延续,今天在座的年青朋友,或许将来能够参与其事。
5.5 科学研究的本质
这里还须作出警示,以免误导年青学生。凡是对宏大领域的综述,无可避免采取高空鸟瞰的观点,只审其大概而不视其细节,只述其迷人成果而省略其崎岖寻觅之路。然而,如果有志于科学事业,就必须乐于在崎岖道路上一步又一步探索,解决一个又一个(看似不甚重要的)细节问题。日常的工作,以至所需具备的技巧和心态,全然不同于从远欣赏美妙成果。烛光下品赏美酒是一回事,用双脚踩踏葡萄造酒是另一回事。
6. 结语
约一百年前,量子力学出现,物理进入新时代,其中粒子物理取得了巨大进展,弱作用区分左右手,所有作用都是通过规范场进行。杨振宁教授的工作是这个故事的核心部分,而各种作用力统一,可以想见,必然建基于规范场。大统一理论是物理学界殷切盼望的「天大亮」。
同样,从一百年前杨振宁出生到今天,「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剧变。…可能看到天大亮!」
物理的进步,国内和世界的剧变,均已见曙光,渐露晨曦,大亮可期。我相信这是给杨先生百年大寿的最佳贺礼。
呜谢
感谢王一、石哓峰、朱明中、姚昀樨、傅芃芃对文稿的宝责意见和帮助。
参考文献
- 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3rd 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
- 杨纲凯. 〈贺杨振宁教授八秩华诞〉. 载于叶中敏著《人情物理杨振宁》,页266-267.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
- CN Yang. “Speech at the Nobel Banquet”, December 10, 1957. p. 247 in CN Yang, Selected Papers 1945 – 1980, with Commentary. Freeman & Co. (1980).
- https://cnyangarchive.cuhk.edu.hk/LectureVideo.aspx
- 杨振宁. 〈荣休晚宴的答辞〉(1999). 载于[6] ,页294 – 297.
- 杨振宁著、 翁帆编译. 《曙光集》. 三联书店 (2008).
- 杨振宁、翁帆编著. 《晨曦集》. 商务印书馆 (2018).
作者︰
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休教授杨纲凯教授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