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桂冠論壇
歡迎大家來到香港桂冠論壇5月份通訊。
首先,恭喜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成立一周年!2020年5月14日是委員會成立一周年的日子。這一年裡,我們積極聯絡了很多相關界別的機構和人士以宣傳論壇和建立合作關係。我們很高興得到很多學術界、科學界和教育界等機構和人士的鼎力支持。我們會繼續努力籌辦將於2021年舉行的首屆論壇,並與各界攜手合作,一起推動香港科學和科技各個領域的教育和交流。
我們很高興和大家分享首屆論壇的暫定一星期活動概覽︰
我們也更新了申請參加論壇的相關資料。按這裡到我們的網站了解更多!
2020年度邵逸夫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已於2020年5月21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公佈了2020年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
天文學獎頒予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羅傑•布蘭福德教授
以表彰他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根本性貢獻,特別是在活躍星系核的基本理解、相對論性噴流的形成和準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機制和激波中的粒子加速及其相關的輻射機制。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英國牛津大學的格羅•米森伯克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彼得•黑格曼教授和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格奧爾格•內格爾教授
以表彰他們所研發的光遺傳學,一項徹底改革了神經科學發展的技術。
數學科學獎平均頒予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亞歷山大•貝林森教授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大衛•卡茲丹教授
以表彰他們對表示論,以及許多其他數學領域的重大影響和深遠貢獻。
恭喜6位2020年邵逸夫獎得獎者!特別恭喜以色列,大衛•卡茲丹教授是首位獲獎時在以色列進行研究工作的邵逸夫獎得獎者。
你知道嗎?自2004年第一屆邵逸夫獎以來,共有88位邵逸夫獎得獎者。而以得獎者獲獎時進行研究工作的地方劃分,美國擁有最多的52位邵逸夫獎得獎者。哪些國家也擁有邵逸夫獎得獎者呢?
我們很高興看到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傾一生的精力,在學術和科學研究作出卓越的貢獻。
國際數學建模挑戰賽
國際數學建模挑戰賽(IMMC或IM2C)是一項面向全球中學生的國際性新型數學建模競賽,由美國數學及其應用聯合會和香港儒蓮教科文機構於2014年在波士頓聯合創辦。在2015年舉辦的首屆國際賽事有1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其中共有60支來自內地和港澳台的團隊參加中華賽區區域賽。
IM2C競賽宗旨在於鼓勵參賽者應用數學建模,探索和解決現實世界的重要問題,以普及數學建模教育,增強中學生的科技創新核心素養與能力。IM2C中華賽區區域賽既是中學生數學建模與STEM實踐的舞台,也是參賽中學展示和交流數學與STEM教育成果的園地。IM2C通過競賽活動、延伸教學、創新先導計畫以及地區性或國際性聯校數學建模活動,引領師生體驗數學建模的意義,體驗它與現在和將來學習,及與未來就業和創業的關係。
過去六年中,IM2C獲獎者在大學階段絕大多數選擇了STEM領域的學科,包括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等方向。IM2C很榮幸有超過40%是女生參賽,大大促進了女生在STEM領域的參與和發揮她們的才能。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國家規劃綱要的實施,香港定位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將為IM2C師生科技創新實踐提供更加得天獨厚的條件。香港的優勢包括世界一流大學聚集、金融發達、法制完善、經濟自由和國際人才薈萃,將啟發更多IM2C師生參與世界創新科技競技和交流,為莘莘學子的未來發展播種機緣。
鳴謝:
中華國際數學建模挑戰賽委員會及儒蓮教科文機構
想知道更多數學模型應用在現實情況嗎?請繼續閱讀下一篇文章。
香港理工大學對2019年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研究
冠狀病毒2019-20(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經對全球公共衛生,世界經濟和社會經濟格局造成了巨大影響。香港理工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投身於新冠肺炎流行病學研究的前沿。該小組的成員包括香港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的何岱海博士和樓一均博士及護理學院的楊琳博士。該小組不懈地致力於新冠肺炎的資料分析和模型分析,旨在向決策者和公眾提供最新的準確資訊。
該團隊是最活躍的流行病學研究團隊之一,並取得了一些有見地的結果。比如,該小組的關於爆發早期階段中國湖北武漢市新冠肺炎基本再生數的初步估計的文章已在Google學術搜索中被引用418次,這表明該研究的重要性。
這是其工作的簡短摘錄。
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發現
準確估計新冠肺炎的主要流行病學參數對於緩解爆發至關重要。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小組基於公開的資料最早(1月23日)計算出新冠肺炎的傳播性(基本再生數),即平均一個原發病例可導致2-3個繼發病例。值得一提的是,團隊首次指出確診率(報告率,報告病例佔實際感染的比例)對基本再生數的估計的影響。每日新增的報告病例在1月中下旬突然增加,部分原因是測試能力的提高。在後續的工作中,團隊計算了1月中旬武漢市由於測試能力不夠和意識不足而漏報的病例數目。這些工作對於認識疫情規模是非常重要的。
火星探索
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選擇這天是為了紀念1970年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為中國的航天史開展了新里程。今年,國家航天局在中國航天日當天宣佈啟動中國行星探測計劃「天問」,同時宣佈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今年7月升空。
近年,火星成為了各國探測太空的目標,因為火星是除了金星以外,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亦是太陽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體之一。美國太空總署(NASA)曾證實火星有流動的液態鹽水,NASA亦預定今年7月發射「火星2020」探測車(Perseverance),預計與由阿拉巴馬州的高中學生命名的火星直升機(Ingenuity)一起在2021年3月登陸火星搜尋是否有遠古生命跡象,「火星2020」探測車將在火星上活動至少一個火星年,相當於地球的大約兩年。而以意大利為首的天文學家團隊亦曾在火星發現一個地下液態水湖。科學家們希望藉著探索到火星的水分以證明火星上曾否有生命的存在,同時探討為人類在太空尋找另一個居住地的可能性。
在火星探測中亦需要面對不少難題。首先,飛船需要面對來自地球及太陽的引力,要擺脫這些引力就需要動力強大的火箭。其次,因地球和火星的距離達四億千米,位於地球的控制員控制飛船降落時需要面對約四十四分鐘的通訊延時。有研究人員曾說要控制飛船降落至火星目的地就像打高爾夫球,我們站在巴黎揮杆,而球洞卻在東京。可想而知,真是困難重重。
中國的「天問一號」在火星將要完成五個任務,包括為火星環境拍照、在火星表面測物質和元素、測環境、探測火星的內部和淺層地質結構和觀測火星氣象。按照目前計劃,「天問一號」將於今年中旬隨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升空,在太空航行約七個月後便會抵達火星,開展它的太空探測任務。
相片來源:
美國太空總署
2020年5月和6月的天文現象
每年都有很多不同規模的天文現象發生。2020年最後一次的超級月亮就發生在剛過去的5月7日。當月亮在滿月時而同時又在最靠近地球的位置就會出現超級月亮。超級月亮看起來可以比平常的月亮光30%和大14%。雖然5月的超級月亮吸引了不少天文攝影師去拍攝,但這次不是最靠近地球的超級月亮。在2016年11月14日,當時就出現了一次自1948年以來最靠近地球的一次超級月亮,而下一次比2016年更近的將發生在2034年11月25日。2021年4月26-27日和5月26日都會有超級月亮的出現,大家到時可以留意一下月亮有多大!
另外在2020年6月,將會至少有2個天文現象吸引到香港的天文攝影師。2020年6月5-6日和7月4-5日都分別會出現半影月食。在香港,我們只能夠看到6月那一次的半影月食。相比月全食和月偏食,半影月食出現的次數都比較頻密。想知道半影月食的形成可以按這裡。
除了和月亮有關的現象,2020年6月21日會出現一個和太陽有關的現象,那就是在歐洲東部和南部、澳洲北部、大部份亞洲及非洲地方、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地方上空可看到的一次日環食。在香港,我們就只能夠看見日偏食的現象。這情況在2019年12月26日也曾經出現過,可以按這裡了解這現象的形成和觀看方法。
日食永遠不會單獨出現!日食通常都發生在月食前或後的兩個星期。一般而言,日食和月食會在一個食季裡先後出現各一次,但有些時候同一食季裡甚至會出現三次;月食、日食然後再發生月食或日食、月食然後再發生日食的情況。
千萬不要錯過觀看這些天文現象的時機!
鳴謝:
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
相片來源: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