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科研力量
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大趋势。随着互联网普及,通讯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促进了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知識全球化,科学研究也迈向全球化。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前沿技术發展,都有跨地域、跨领域协作的趋势。细数近二十年的国际科学大奬,例如诺贝尔奖,和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有不少都是由跨国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夺得的。
其中一个例子是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就由法国女科学家沙尔庞捷教授和美国女科学家杜德纳教授共同夺得。二人在2012年發表了名为「CRISPR/Cas9」的基因剪刀技术,为基因编辑科技带来重大突破。此技术已被应用于农作物和家畜上,并有望为治疗癌症和其他遗传病作出贡献。杜德纳教授于2017年获香港大学颁授名誉科学博士,并出席了港大医学院的学位颁授典礼,两代科学人共济一堂,传承了科学和研究的精神。
不得不提的是有「科学界奥斯卡」之称的科学突破奖,其2020年度的基础物理奖就是颁發给拍得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相片的EHT团队。EHT团队是由全球超过300名科学家合作,把各地的天文望远镜连接,组合成一座超巨型、口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无线电望远镜网络。这些望远镜分别位于美国、墨西哥、智利、法国、格陵兰岛和南极。无线电望远镜并非直接拍出黑洞的影像,而是提供了许多科学数据,必须经过複杂的运算和调校,再由科学家们建构出黑洞的影像。EHT成员之一、来自香港的天文学家陈志均指出,云端运算对今次的国际合作非常重要,能跨地域为全球其他科学家提供庞大数据。
由此可见,科学界渴求的生力军,除了要对科学好奇、具备坚毅的研究精神,还要有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
回顾科学發展里程,不少具前瞻性的發明和發现,在萌芽阶段时,或许只是一些看似天马行空、遥不可及的想法,但经过科学家和研究团队的不懈探索研究琢磨,假以时日也会得到实现,甚至改变人类的未来。正如数学物理学家马克士威在 1865 年,从理论演算中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当时亦曾被其他科学家质疑。没想到百年后的今天,从手机的无线网路和电子钱包,以至天上的天气雷达和太空的气象卫星,到处都有使用到电磁波了,对人类文明、科技和生活质素产生重大贡献。
今天的科学梦,可能就是明日的伟大發明。有志成为科学领袖的年青人,可透过参加桂冠论坛的良机,与世界顶尖科学大师接触和交流,培养前瞻思维,扩阔国际视野,建立人脉网络,并与科学和科研志趣相投的持份者有效沟通,这些经验对于提升研究实力、改良技术、寻找资源,以至促进跨文化、跨领域的协作,定会带来帮助。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