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有幫助嗎?

眾所周知,氣候變化是源於溫室氣體被釋放至大氣之中,這現象又被稱為碳排放。據估計,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關係,2020年全球碳排放下跌了百分之四至七。正當前所未見的疫情還未結束,而世界經濟下滑之際,疫情是否有助舒緩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呢?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如此排放減少的幅度並不意味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會下降1。相反,二氧化碳將繼續累積,只是其累積的水平比沒有減少排放時略低一點。 事實上,2020年5月在夏威夷的冒納羅亞山上測得的月平均二氧化碳濃度是5月份的最高記錄2。與此同時,2020年5月全球的平均氣溫也創下了5月份的最高記錄。 因此,WMO秘書長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和工業下滑,並不能取代大家一同要負擔的氣候行動。

(來源: https://www.esrl.noaa.gov/gmd/ccgg/trends/)

甚麼導致氣候變化?

大氣中溫室氣體的累積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成因。溫室氣體能困著自地球散發出來的紅外線輻射,保持地球“溫暖”。事實上,沒有溫室氣體的話,地球的平均溫度會只有-18°C,而非現時的15°C。

(來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human_activities.htm)

那麼,溫室氣體有甚麼問題呢? 其實,問題原因是被排到大氣的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如果我們回看過去歷史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便可看到在過去的八十萬年以來二氧化碳濃度一直維持在150 ppm 及 300 ppm 之間,直至最近的一世紀左右,二氧化碳濃度急升至410 ppm 左右。這個出現在工業化時代後的二氧化碳濃度急升是由於人類的活動如燃燒石化燃料所做成的。

(來源: https://www.climate.gov/news-features/understanding-climate/climate-change-atmospheric-carbon-dioxide)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說法,“可以百分之九十五肯定人類是導致現時全球暖化的主因”3 是有科學證據支持的。科學家們利用電腦氣候模式來模擬過去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當中考慮了兩個情境。第一個情境只考慮自然的因素,包括地球軌跡的變化、過去太陽的活動及火山活動等;另一個情境不單考慮自然的因素,亦考慮人為的因素,如溫室氣體濃度、土地應用及人為污染的變化等。結果顯示,單是基於自然因素的電腦模式未能模擬實際的全球暖化情況,基於自然及人為因素的電腦模擬結果則與實際情況吻合,這表示人為因素導致全球暖化。

氣候變化有甚麼影響呢?

如前所述,大氣累積越來越多溫室氣體,困著自地球散發出來的紅外線輻射,使到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事實上,過去六年即2014年至2019年的年平均全球地面溫度是有紀錄以來的首六個最高紀錄,不用說,地球正在暖化。

(來源: UK MetOffice)

按照物理定律,隨著氣溫不斷上升,大氣能容納更多水汽。大氣中水汽的增加,表示降雨時雨勢會更強。全球暖化令海洋變暖,使其膨脹;全球暖化亦導致冰川及冰蓋溶解,特別是格陵蘭及南極洲的冰蓋,這些因素一起引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

(來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obs_global_sea_level.htm)

研究顯示,在全球暖化情況下,在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數目不會增加。雖然如此,熱帶氣旋可以發展得更強,與其相關的大風可能帶來更大的危機,加上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趨勢,熱帶氣旋會增加風暴潮對沿海城市(如香港)的威脅。

風暴潮是由熱帶氣旋相關的大風及低氣壓共同造成的。熱帶氣旋帶來的大風有助把海水推向岸邊,令海水在岸邊堆積。另一方面,熱帶氣旋中心附近頗低的氣壓,能產生吸力,把海水吸高。在兩種因素共同影響下,海平面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升高,這便是風暴潮。這類升高,是正常天文潮汐及氣候變化以外的海平面上升。香港市民可能還記得,2018年的超級颱風山竹帶來風暴潮,當時最大的風暴潮達到2.35米高,這是香港風暴潮的最高紀錄。當時本港很多沿岸低窪地區受到水浸影響。

若果最大風暴潮出現的時間,正好發生在最高天文大潮的時間,則海水會上升得更高,為沿岸更多地方帶來水淹。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海平面會在背景繼續上升。這意味著未來風暴潮會帶來更頻密和更廣泛的水淹。

(來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proj_hk_msl.htm)

氣候變化對香港的影響 – 溫度

在氣候變化及城市化的共同影響下,正如世界其他的城市一樣,香港的年平均氣溫呈現上升的趨勢。在1885年至2019年期間,年平均氣溫每十年上升約0.13°C。氣溫上升的趨勢在20世紀中後期變得更快,在1990至2019年期間達每十年上升0.21°C。

(來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obs_hk_temp.htm)

若現時溫室氣體高排放的情境在未來繼續維持的話,預期香港在未來一世紀會熱得更厲害。首先看看“熱夜”,這是指最低氣溫達28°C或以上的日子。在1986年至2005年期間,香港平均一年有18天熱夜;在21世紀末,香港年平均熱夜的數目將會急增至149天,即增加7倍!跟著看看“酷熱日”,這是指最高溫度達33°C或以上的日子。在1986年至2005年期間,香港平均一年有9天酷熱日;在21世紀末,香港年平均酷熱日數將會激增至112天,即增加11倍!再來看看“寒冷日”,這是指最低溫度在12°C或以下的日子。在1986年至2005年期間,香港平均一年有15天寒冷日。在21世紀末,香港年平均寒冷日數會大跌至只剩1天!假若我們維持溫室氣體高排放的情況,未來將要面對更頻密及難以忍受的酷熱天氣。

(來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proj_hk_temp.htm)

氣候變化對香港的影響 – 降雨

全球暖化有利大雨的產生;若現時溫室氣體高排放的情境在未來繼續維持的話,預期香港極端多雨(年雨量超過3,168毫米)的年份數目會由1885年至2005年的3年,增加至2006年至2100年的12年。而香港極端少雨(年雨量低於1,289毫米)的年份數目則保持不變,即2年。所以,我們將會見證未來傾向多雨的狀況。未來更多的大雨會增加雷暴、山泥傾瀉及水浸的風險,換句話,全球暖化會觸發更多多災種的狀況,情況實在令人憂慮。

(來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proj_hk_rainfall.htm)

氣候變化對香港的影響 – 海平面

香港作為一個沿岸城市,容易受到熱帶氣旋相隨的風暴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香港過往歷史可見,熱帶氣旋導致多人傷亡,每每與風暴潮有關。1906年及1937年的兩次熱帶氣旋,均帶來顯著的風暴潮,每次導致超過一萬人喪生!

基於1954年至2019年在維多利亞港收集的潮汐觀測數據,維多利亞港的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達每十年31毫米。若現時溫室氣體高排放的情境在未來繼續維持的話,則平均海平面在21世紀末會較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約0.98米。這樣上升的海平面會在未來熱帶氣旋襲港時,增加香港沿岸低窪地區受水浸的風險。

齊來對抗氣候變化

聯合國第13項可持續發展目標4是“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雖然2020年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下,旅遊被限制,經濟亦下滑,預計溫室氣體排放量會減少。然而,排放量的減少只是暫時性的,氣候變化並沒有停止。2015年採納的巴黎協議,呼籲大家共同努力,要在本世紀內將全球氣溫升幅與前工業化時期相比控制在2°C以內,並力爭控制在1.5°C之內。現時我們實際已經到達工業化前水平以上的1.1°C。我們仍須加大力度以達致上述的目標。請大家一同努力減低碳排放,齊來節約用電和用水。勿以善少而不為,多少貢獻也重要!

 

參考:


  1. https://public.wmo.int/en/media/news/wmo-informs-impact-of-covid-19-science
  2. https://www.esrl.noaa.gov/gmd/ccgg/trends/
  3. IPCC,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ore Writing Team, R.K. Pachauri and L.A. Meyer (eds.)]. IPCC, Geneva, Switzerland, 151 pp.
  4. 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climate-change/

 

作者︰鄭楚明博士

香港天文台台長

鄭博士於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理學士學位,主修物理,及後於1989年獲理學博士學位。他在1989年加入香港天文台,任職科學主任。自1990年代起,鄭博士曾負責天氣預報、電視天氣報告、水文觀測、天氣雷達和衛星氣象學、機場多普勒天氣雷達、激光雷達,及機場自動天氣觀測系統等工作。他在2011年升任為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掌管天氣預測和警告服務科,負責公眾天氣服務、天文台網頁及「我的天文台」手機應用程式發展、預報技術研究等。鄭博士在2020年晉升為香港天文台台長。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