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帮助吗?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是源于温室气体被释放至大气之中,这现象又被称为碳排放。据估计,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关系,2020年全球碳排放下跌了百分之四至七。正当前所未见的疫情还未结束,而世界经济下滑之际,疫情是否有助舒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呢?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如此排放减少的幅度并不意味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下降1。相反,二氧化碳将继续累积,只是其累积的水平比没有减少排放时略低一点。 事实上,2020年5月在夏威夷的冒纳罗亚山上测得的月平均二氧化碳浓度是5月份的最高记录2。与此同时,2020年5月全球的平均气温也创下了5月份的最高记录。 因此,WMO秘书长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和工业下滑,并不能取代大家一同要负担的气候行动。

(来源: https://www.esrl.noaa.gov/gmd/ccgg/trends/)

甚么导致气候变化?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累积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成因。温室气体能困着自地球散发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保持地球“温暖”。事实上,没有温室气体的话,地球的平均温度会只有-18°C,而非现时的15°C。

(来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human_activities.htm)

那么,温室气体有甚么问题呢? 其实,问题原因是被排到大气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如果我们回看过去历史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便可看到在过去的八十万年以来二氧化碳浓度一直维持在150 ppm 及 300 ppm 之间,直至最近的一世纪左右,二氧化碳浓度急升至410 ppm 左右。这个出现在工业化时代后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升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如燃烧石化燃料所做成的。

(来源: https://www.climate.gov/news-features/understanding-climate/climate-change-atmospheric-carbon-dioxide)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说法,“可以百分之九十五肯定人类是导致现时全球暖化的主因”3 是有科学证据支持的。科学家们利用电脑气候模式来模拟过去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当中考虑了两个情境。第一个情境只考虑自然的因素,包括地球轨迹的变化、过去太阳的活动及火山活动等;另一个情境不单考虑自然的因素,亦考虑人为的因素,如温室气体浓度、土地应用及人为污染的变化等。结果显示,单是基于自然因素的电脑模式未能模拟实际的全球暖化情况,基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电脑模拟结果则与实际情况吻合,这表示人为因素导致全球暖化。

气候变化有甚么影响呢?

如前所述,大气累积越来越多温室气体,困着自地球散发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使到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事实上,过去六年即2014年至2019年的年平均全球地面温度是有纪录以来的首六个最高纪录,不用说,地球正在暖化。

(来源: UK MetOffice)

按照物理定律,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大气能容纳更多水汽。大气中水汽的增加,表示降雨时雨势会更强。全球暖化令海洋变暖,使其膨胀;全球暖化亦导致冰川及冰盖溶解,特别是格陵兰及南极洲的冰盖,这些因素一起引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

(来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obs_global_sea_level.htm)

研究显示,在全球暖化情况下,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数目不会增加。虽然如此,热带气旋可以发展得更强,与其相关的大风可能带来更大的危机,加上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趋势,热带气旋会增加风暴潮对沿海城市(如香港)的威胁。

风暴潮是由热带气旋相关的大风及低气压共同造成的。热带气旋带来的大风有助把海水推向岸边,令海水在岸边堆积。另一方面,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颇低的气压,能产生吸力,把海水吸高。在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海平面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升高,这便是风暴潮。这类升高,是正常天文潮汐及气候变化以外的海平面上升。香港市民可能还记得,2018年的超级台风山竹带来风暴潮,当时最大的风暴潮达到2.35米高,这是香港风暴潮的最高纪录。当时本港很多沿岸低洼地区受到水浸影响。

若果最大风暴潮出现的时间,正好发生在最高天文大潮的时间,则海水会上升得更高,为沿岸更多地方带来水淹。在全球暖化的影响下,海平面会在背景继续上升。这意味着未来风暴潮会带来更频密和更广泛的水淹。

(来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proj_hk_msl.htm)

气候变化对香港的影响 – 温度

在气候变化及城市化的共同影响下,正如世界其他的城市一样,香港的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在1885年至2019年期间,年平均气温每十年上升约0.13°C。气温上升的趋势在20世纪中后期变得更快,在1990至2019年期间达每十年上升0.21°C。

(来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obs_hk_temp.htm)

若现时温室气体高排放的情境在未来继续维持的话,预期香港在未来一世纪会热得更厉害。首先看看“热夜”,这是指最低气温达28°C或以上的日子。在1986年至2005年期间,香港平均一年有18天热夜;在21世纪末,香港年平均热夜的数目将会急增至149天,即增加7倍!跟着看看“酷热日”,这是指最高温度达33°C或以上的日子。在1986年至2005年期间,香港平均一年有9天酷热日;在21世纪末,香港年平均酷热日数将会激增至112天,即增加11倍!再来看看“寒冷日”,这是指最低温度在12°C或以下的日子。在1986年至2005年期间,香港平均一年有15天寒冷日。在21世纪末,香港年平均寒冷日数会大跌至只剩1天!假若我们维持温室气体高排放的情况,未来将要面对更频密及难以忍受的酷热天气。

(来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proj_hk_temp.htm)

气候变化对香港的影响 – 降雨

全球暖化有利大雨的产生;若现时温室气体高排放的情境在未来继续维持的话,预期香港极端多雨(年雨量超过3,168毫米)的年份数目会由1885年至2005年的3年,增加至2006年至2100年的12年。而香港极端少雨(年雨量低于1,289毫米)的年份数目则保持不变,即2年。所以,我们将会见证未来倾向多雨的状况。未来更多的大雨会增加雷暴、山泥倾泻及水浸的风险,换句话,全球暖化会触发更多多灾种的状况,情况实在令人忧虑。

(来源: https://www.hko.gov.hk/tc/climate_change/proj_hk_rainfall.htm)

气候变化对香港的影响 – 海平面

香港作为一个沿岸城市,容易受到热带气旋相随的风暴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香港过往历史可见,热带气旋导致多人伤亡,每每与风暴潮有关。1906年及1937年的两次热带气旋,均带来显著的风暴潮,每次导致超过一万人丧生!

基于1954年至2019年在维多利亚港收集的潮汐观测数据,维多利亚港的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达每十年31毫米。若现时温室气体高排放的情境在未来继续维持的话,则平均海平面在21世纪末会较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约0.98米。这样上升的海平面会在未来热带气旋袭港时,增加香港沿岸低洼地区受水浸的风险。

齐来对抗气候变化

联合国第13项可持续发展目标4是“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虽然2020年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下,旅游被限制,经济亦下滑,预计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减少。然而,排放量的减少只是暂时性的,气候变化并没有停止。2015年采纳的巴黎协议,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要在本世纪内将全球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C以内,并力争控制在1.5°C之内。现时我们实际已经到达工业化前水平以上的1.1°C。我们仍须加大力度以达致上述的目标。请大家一同努力减低碳排放,齐来节约用电和用水。勿以善少而不为,多少贡献也重要!

参考:


  1. https://public.wmo.int/en/media/news/wmo-informs-impact-of-covid-19-science
  2. https://www.esrl.noaa.gov/gmd/ccgg/trends/
  3. IPCC,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ore Writing Team, R.K. Pachauri and L.A. Meyer (eds.)]. IPCC, Geneva, Switzerland, 151 pp.
  4. 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climate-change/

作者︰郑楚明博士

香港天文台台长

郑博士于198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理学士学位,主修物理,及后于198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他在1989年加入香港天文台,任职科学主任。自1990年代起,郑博士曾负责天气预报、电视天气报告、水文观测、天气雷达和卫星气象学、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激光雷达,及机场自动天气观测系统等工作。他在2011年升任为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长,掌管天气预测和警告服务科,负责公众天气服务、天文台网页及「我的天文台」手机应用程式发展、预报技术研究等。郑博士在2020年晋升为香港天文台台长。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