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桂冠论坛

香港桂冠论坛是一个联系当代和新一代科研领袖的世界级学术交流盛会,旨在提升香港及世界各地年轻一代对不同科学及科技领域的认识和兴趣。

我们会邀请邵逸夫奖各届得奖者出席论坛。 邵逸夫奖于2002年在香港设立,以表彰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数学科学方面取得突破和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 了解更多

首届论坛

首届香港桂冠论坛已于2023年11月13-18日举行。一众邵逸夫奖得奖者和杰出的科学家在这星期内在香港与来自世界各地近200位青年科学家及论坛大使进行互动、交流以启发科学灵感。论坛内容包括世界级的研讨会、讨论小组、海报专题及参观香港最新的科学发展项目以及跨文化的社交活动等。

> 了解更多

邵逸夫奖得奖者

 
邵逸夫奖为国际性奖项,得奖者应仍从事于有关的学术领域,并在近期获得突破性的成果,及在学术和科研或应用上有杰出贡献,或在其他领域有卓越成就。

该奖项旨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素,丰富人类精神文明。

 

> 了解更多

氣候的呼喚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是全球最盛大的环境保护活动之一,迄今已有近200个国家响应,旨在为保护环境、打造更美好的地球出力。 今年我们邀请了前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长梁荣武及香港环境教育组织「V'air低碳本地游」创办人钟芯豫为我们拍摄一系列名为「气候的呼唤」的短片,探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短片将会在我们的网站和社交平台发放。大家密切留意!

> 了解更多

大众与科学

新研发的高效能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系统 旨在减碳排放 促进迈向碳中和

背景:全球暖化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持续带来威胁,而主导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中,占最主要比重的正是二氧化碳。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和迈向促进碳中和的目标,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套耐久、高选择性、高效的二氧化碳电还原系统,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化工原料乙烯,作其他工业用途,以为减低二氧化碳排放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 了解更多

 

透过改善肠道微生态纾缓新冠肺炎长期综合后遗症:目前的研究进展

新冠肺炎长期综合后遗症是指新冠病毒感染后长期持续而影响多个器官的症状,又称「长新冠」。长新冠影响全球超过6,500万人,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完成了一项大型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证实患者透过服用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口服合生制剂(SIM01)有效纾缓多种长新冠症状...

> 了解更多

 

羊驼与奈米抗体

谈及羊驼,我们通常会想到假日农场或羊驼绒,但如果你问生物医学范畴的科学家的话,他们却可能会想起一种特殊抗体的片段 — 奈米抗体...

> 了解更多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选择这天是为了纪念1970年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为中国的航天史开展了新里程。今年,国家航天局在中国航天日当天宣布启动中国行星探测计划「天问」,同时宣布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将于今年7月升空。

近年,火星成为了各国探测太空的目标,因为火星是除了金星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亦是太阳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体之一。美国太空总署(NASA)曾证实火星有流动的液态盐水,NASA亦预定今年7月发射「火星2020」探测车(Perseverance),预计与由阿拉巴马州的高中学生命名的火星直升机(Ingenuity)一起在2021年3月登陆火星搜寻是否有远古生命迹象,「火星2020」探测车将在火星上活动至少一个火星年,相当于地球的大约两年。而以意大利为首的天文学家团队亦曾在火星发现一个地下液态水湖。科学家们希望借着探索到火星的水分以证明火星上曾否有生命的存在,同时探讨为人类在太空寻找另一个居住地的可能性。

在火星探测中亦需要面对不少难题。首先,飞船需要面对来自地球及太阳的引力,要摆脱这些引力就需要动力强大的火箭。其次,因地球和火星的距离达四亿千米,位于地球的控制员控制飞船降落时需要面对约四十四分钟的通讯延时。有研究人员曾说要控制飞船降落至火星目的地就像打高尔夫球,我们站在巴黎挥杆,而球洞却在东京。可想而知,真是困难重重。

中国的「天问一号」在火星将要完成五个任务,包括为火星环境拍照、在火星表面测物质和元素、测环境、探测火星的内部和浅层地质结构和观测火星气象。按照目前计划,「天问一号」将于今年中旬随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航行约七个月后便会抵达火星,开展它的太空探测任务。

相片来源:
美国太空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