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桂冠论坛

香港桂冠论坛是一个联系当代和新一代科研领袖的世界级学术交流盛会,旨在提升香港及世界各地年轻一代对不同科学及科技领域的认识和兴趣。

我们会邀请邵逸夫奖各届得奖者出席论坛。 邵逸夫奖于2002年在香港设立,以表彰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数学科学方面取得突破和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 了解更多

首届论坛

首届香港桂冠论坛已于2023年11月13-18日举行。一众邵逸夫奖得奖者和杰出的科学家在这星期内在香港与来自世界各地近200位青年科学家及论坛大使进行互动、交流以启发科学灵感。论坛内容包括世界级的研讨会、讨论小组、海报专题及参观香港最新的科学发展项目以及跨文化的社交活动等。

> 了解更多

邵逸夫奖得奖者

 
邵逸夫奖为国际性奖项,得奖者应仍从事于有关的学术领域,并在近期获得突破性的成果,及在学术和科研或应用上有杰出贡献,或在其他领域有卓越成就。

该奖项旨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素,丰富人类精神文明。

 

> 了解更多

探索新视野 2024

「探索新视野 2024」是「香港桂冠论坛中学生科学探索者奖励计划 2023/2024」的活动之一。高中学生可透过参观本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与本地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对话, 了解更多科学家的工作、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对科研发展的追求。

> 了解更多

大众与科学

新研发的高效能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系统 旨在减碳排放 促进迈向碳中和

背景:全球暖化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持续带来威胁,而主导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中,占最主要比重的正是二氧化碳。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和迈向促进碳中和的目标,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套耐久、高选择性、高效的二氧化碳电还原系统,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化工原料乙烯,作其他工业用途,以为减低二氧化碳排放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 了解更多

 

透过改善肠道微生态纾缓新冠肺炎长期综合后遗症:目前的研究进展

新冠肺炎长期综合后遗症是指新冠病毒感染后长期持续而影响多个器官的症状,又称「长新冠」。长新冠影响全球超过6,500万人,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完成了一项大型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证实患者透过服用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口服合生制剂(SIM01)有效纾缓多种长新冠症状...

> 了解更多

 

羊驼与奈米抗体

谈及羊驼,我们通常会想到假日农场或羊驼绒,但如果你问生物医学范畴的科学家的话,他们却可能会想起一种特殊抗体的片段 — 奈米抗体...

> 了解更多

 

关于香港桂冠论坛

欢迎大家来到香港桂冠论坛5月份通讯。

首先,恭喜香港桂冠论坛委员会成立一周年!2020年5月14日是委员会成立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年里,我们积极联络了很多相关界别的机构和人士以宣传论坛和建立合作关系。我们很高兴得到很多学术界、科学界和教育界等机构和人士的鼎力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筹办将于2021年举行的首届论坛,并与各界携手合作,一起推动香港科学和科技各个领域的教育和交流。

我们很高兴和大家分享首届论坛的暂定一星期活动概览︰

我们也更新了申请参加论坛的相关资料。按这里到我们的网站了解更多!

2020年度邵逸夫奖

邵逸夫奖基金会已于2020年5月2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2020年邵逸夫奖得奖者名单。

天文学奖颁予美国史丹福大学的罗杰•布兰福德教授
以表彰他对理论天体物理学的根本性贡献,特别是在活跃星系核的基本理解、相对论性喷流的形成和准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机制和激波中的粒子加速及其相关的辐射机制。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平均颁予英国牛津大学的格罗•米森伯克教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彼得•黑格曼教授和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格奥尔格•内格尔教授
以表彰他们所研发的光遗传学,一项彻底改革了神经科学发展的技术。

数学科学奖平均颁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亚历山大•贝林森教授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大卫•卡兹丹教授
以表彰他们对表示论,以及许多其他数学领域的重大影响和深远贡献。

恭喜6位2020年邵逸夫奖得奖者!特别恭喜以色列,大卫•卡兹丹教授是首位获奖时在以色列进行研究工作的邵逸夫奖得奖者。

你知道吗?自2004年第一届邵逸夫奖以来,共有88位邵逸夫奖得奖者。而以得奖者获奖时进行研究工作的地方划分,美国拥有最多的52位邵逸夫奖得奖者。哪些国家也拥有邵逸夫奖得奖者呢?

我们很高兴看到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倾一生的精力,在学术和科学研究作出卓越的贡献。

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

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MC或IM2C)是一项面向全球中学生的国际性新型数学建模竞赛,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和香港儒莲教科文机构于2014年在波士顿联合创办。在2015年举办的首届国际赛事有1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其中共有60支来自内地和港澳台的团队参加中华赛区区域赛。

IM2C竞赛宗旨在于鼓励参赛者应用数学建模,探索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重要问题,以普及数学建模教育,增强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核心素养与能力。IM2C中华赛区区域赛既是中学生数学建模与STEM实践的舞台,也是参赛中学展示和交流数学与STEM教育成果的园地。IM2C通过竞赛活动、延伸教学、创新先导计画以及地区性或国际性联校数学建模活动,引领师生体验数学建模的意义,体验它与现在和将来学习,及与未来就业和创业的关系。

过去六年中,IM2C获奖者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选择了STEM领域的学科,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方向。IM2C很荣幸有超过40%是女生参赛,大大促进了女生在STEM领域的参与和发挥她们的才能。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规划纲要的实施,香港定位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将为IM2C师生科技创新实践提供更加得天独厚的条件。香港的优势包括世界一流大学聚集、金融发达、法制完善、经济自由和国际人才荟萃,将启发更多IM2C师生参与世界创新科技竞技和交流,为莘莘学子的未来发展播种机缘。

鸣谢:
中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委员会及儒莲教科文机构

想知道更多数学模型应用在现实情况吗?请继续阅读下一篇文章。

香港理工大学对2019年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冠状病毒2019-20(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经对全球公共卫生,世界经济和社会经济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香港理工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投身于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研究的前沿。该小组的成员包括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的何岱海博士和楼一均博士及护理学院的杨琳博士。该小组不懈地致力于新冠肺炎的资料分析和模型分析,旨在向决策者和公众提供最新的准确资讯。

该团队是最活跃的流行病学研究团队之一,并取得了一些有见地的结果。比如,该小组的关于爆发早期阶段中国湖北武汉市新冠肺炎基本再生数的初步估计的文章已在Google学术搜索中被引用418次,这表明该研究的重要性。

这是其工作的简短摘录。

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发现
准确估计新冠肺炎的主要流行病学参数对于缓解爆发至关重要。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小组基于公开的资料最早(1月23日)计算出新冠肺炎的传播性(基本再生数),即平均一个原发病例可导致2-3个继发病例。值得一提的是,团队首次指出确诊率(报告率,报告病例占实际感染的比例)对基本再生数的估计的影响。每日新增的报告病例在1月中下旬突然增加,部分原因是测试能力的提高。在后续的工作中,团队计算了1月中旬武汉市由于测试能力不够和意识不足而漏报的病例数目。这些工作对于认识疫情规模是非常重要的。

火星探索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选择这天是为了纪念1970年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为中国的航天史开展了新里程。今年,国家航天局在中国航天日当天宣布启动中国行星探测计划「天问」,同时宣布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将于今年7月升空。

近年,火星成为了各国探测太空的目标,因为火星是除了金星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亦是太阳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体之一。美国太空总署(NASA)曾证实火星有流动的液态盐水,NASA亦预定今年7月发射「火星2020」探测车(Perseverance),预计与由阿拉巴马州的高中学生命名的火星直升机(Ingenuity)一起在2021年3月登陆火星搜寻是否有远古生命迹象,「火星2020」探测车将在火星上活动至少一个火星年,相当于地球的大约两年。而以意大利为首的天文学家团队亦曾在火星发现一个地下液态水湖。科学家们希望借着探索到火星的水分以证明火星上曾否有生命的存在,同时探讨为人类在太空寻找另一个居住地的可能性。

在火星探测中亦需要面对不少难题。首先,飞船需要面对来自地球及太阳的引力,要摆脱这些引力就需要动力强大的火箭。其次,因地球和火星的距离达四亿千米,位于地球的控制员控制飞船降落时需要面对约四十四分钟的通讯延时。有研究人员曾说要控制飞船降落至火星目的地就像打高尔夫球,我们站在巴黎挥杆,而球洞却在东京。可想而知,真是困难重重。

中国的「天问一号」在火星将要完成五个任务,包括为火星环境拍照、在火星表面测物质和元素、测环境、探测火星的内部和浅层地质结构和观测火星气象。按照目前计划,「天问一号」将于今年中旬随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航行约七个月后便会抵达火星,开展它的太空探测任务。

相片来源:
美国太空总署

2020年5月和6月的天文现象

每年都有很多不同规模的天文现象发生。2020年最后一次的超级月亮就发生在刚过去的5月7日。当月亮在满月时而同时又在最靠近地球的位置就会出现超级月亮。超级月亮看起来可以比平常的月亮光30%和大14%。虽然5月的超级月亮吸引了不少天文摄影师去拍摄,但这次不是最靠近地球的超级月亮。在2016年11月14日,当时就出现了一次自1948年以来最靠近地球的一次超级月亮,而下一次比2016年更近的将发生在2034年11月25日。2021年4月26-27日和5月26日都会有超级月亮的出现,大家到时可以留意一下月亮有多大!

另外在2020年6月,将会至少有2个天文现象吸引到香港的天文摄影师。2020年6月5-6日和7月4-5日都分别会出现半影月食。在香港,我们只能够看到6月那一次的半影月食。相比月全食和月偏食,半影月食出现的次数都比较频密。想知道半影月食的形成可以按这里

除了和月亮有关的现象,2020年6月21日会出现一个和太阳有关的现象,那就是在欧洲东部和南部、澳洲北部、大部份亚洲及非洲地方、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地方上空可看到的一次日环食。在香港,我们就只能够看见日偏食的现象。这情况在2019年12月26日也曾经出现过,可以按这里了解这现象的形成和观看方法。

日食永远不会单独出现!日食通常都发生在月食前或后的两个星期。一般而言,日食和月食会在一个食季里先后出现各一次,但有些时候同一食季里甚至会出现三次;月食、日食然后再发生月食或日食、月食然后再发生日食的情况。

千万不要错过观看这些天文现象的时机!

鸣谢:
啬色园主办可观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馆
相片来源: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