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與科學

新研發的高效能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系統 旨在減碳排放 促進邁向碳中和

背景:全球暖化給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持續帶來威脅,而主導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中,佔最主要比重的正是二氧化碳。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和邁向促進碳中和的目標,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套耐久、高選擇性、高效的二氧化碳電還原系統,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基礎化工原料乙烯,作其他工業用途,以為減低二氧化碳排放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 了解更多

 

透過改善腸道微生態紓緩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目前的研究進展

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是指新冠病毒感染後長期持續而影響多個器官的症狀,又稱「長新冠」。長新冠影響全球超過6,500萬人,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完成了一項大型的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證實患者透過服用香港中文大學研發的口服合生製劑(SIM01)有效紓緩多種長新冠症狀...

> 了解更多

 

羊駝與奈米抗體

談及羊駝,我們通常會想到假日農場或羊駝絨,但如果你問生物醫學範疇的科學家的話,他們卻可能會想起一種特殊抗體的片段 — 奈米抗體...

> 了解更多

2019年12月26日曾出現了一次日環食,但在香港只能看見日偏食。到底什麼是日偏食?這與日環食有何分別?我們又該如何正確觀賞這類天文奇觀呢?

日食是當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發生的一種天文現象。這時,對地球上的部分地區來說,月球位於太陽前方,因此來自太陽的部分或全部光線被擋住,因此看起來好像是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日食分為四種,包括日全食、日環食、日偏食及全環食。2019年的12月26日,月球正好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但由於環食帶不經過香港,市民在本港範圍內只能觀看到日偏食。

由於太陽光非常猛烈,用肉眼直視太陽會導致失明。安全的觀看日食方法是將日食的影像透過針孔裝置投射在白紙板上,然後觀看在白紙板上的投影。在投影法中以望遠鏡代替針孔裝置可獲得較清晰的影像,但觀測者仍必須只觀看紙板上的投影。

在2020年,地球上將出現兩次日食,分別是6月21日的日環食及12月14日的日全食。不過,在香港我們只能夠在6月21日觀看到日偏食。大家千萬不要錯過觀看這個天文現象的機會!

 

鳴謝: 
香港天文台
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